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简友广场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

作者: 兰次 | 来源:发表于2021-11-10 23:51 被阅读0次

    《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终于读完。

    读到最后梵高去世的章节,潸然泪下。这本书是女儿买的,她早已读过,听见我哭了,说:感动了吧?我说:嗯。我告诉女儿,如果我们的周围,有格格不入的人,有孤僻敏感的人,有很穷的人,有不太友好的人,要尊重他们,不议论,不笑话,不贬低。女儿说:当然。

    梵高一生历尽坎坷,他是一个单纯、善良,对所爱之事充满狂热激情的一个人。

    与这本书有关的三个点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一是梵高的画。我一个彻底的画盲,从梵高的画里却能读出一股流动着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一遍遍看那绚烂的却如铮铮铁齿般绽放的向日葵,看得内心满满的感动。他的画里浸透了他的性情,这性情有时是火热的,有时纯净得像孩童,有时却是一个被群嘲的孤独的人。他用生命作画,用身体全部的能量作画。当他绘画,说明他还活着;当他画不出来了或者觉得已经没什么可画了,他的生命也就预示着走到终点了。

    二是文森特·梵高与提奥·梵高的兄弟情。提奥相信文森特一定会成为最伟大的画家,他本可以靠自己的工作过优渥的生活,但他没有,他帮助哥哥,每个月定期给梵高寄钱,保证梵高基本的生活以及绘画用品的购买。他既是弟弟,又是保姆、妈妈、更是最懂梵高的知己。

    三是这本书的作者,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带给我的震撼。本书521页,挺厚一本书。写完这本书时作者才26岁。作者追寻梵高生活的踪迹,走访了一个个与梵高生前有过接触或者有过接触的人的后代,并查阅梵高写给提奥的600多封信,以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对艺术的理解力,对伟大艺术家深深的同情心,写就了这部传世之传记。

    伦敦

    本书的开头,梵高在伦敦的古比尔公司上班,他这时候21岁,很卖力地工作,为公司赚进不少钱。也就在这时,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他对爱情充满期待,对未来满怀希望。可是乌苏拉对梵高的表白“感到震惊”,毫不留情拒绝了他。

    自此,梵高的命运越来越不幸。

    博里纳日

    他离开伦敦,学习做一名传教士。很认真地学习,却最终被认定不合格。原来他们所谓的合格只是流畅的表演,他们不需要带着使命感做事的人。

    他被派到了博里纳日的矿区,这是善良的皮特森牧师对他的一点帮助。在这个矿工村,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布施者”,倾尽自己仅有的财力、物力,还有全部的体力、心力,去帮这些穷苦的死亡线上挣扎的矿工及家属。

    教会觉得他把传教士的体面丢尽了,更不可原谅的是,他这样做,触犯了教会的利益。他们解除了对他的认命。他拖着熬干了的形容枯槁的身体,告别了此生最后一份用来谋生的工作。

    这时候的他已经26岁了,也就在这一年,他正式拿起画笔。

    梵高一生酷爱阅读,苦闷的时候,无事可做的时候,都会阅读。阅读对他的绘画一定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他拿起画笔的时候,会忘记悲愁,忘记饥饿,忘记后来不论走到哪都逃脱不掉的冷嘲热讽。

    为了得到老师的指点,没钱的他步行80公里找皮特森牧师请教。

    埃顿父母的家

    离开博里纳日的梵高回到了埃顿父母的家,他得到了母亲的悉心照料。他每天出去画画,偶尔阅读。也就是在这里,他的第二段爱情到来了,他爱上了表姐凯,没想到凯的反应比乌苏拉还要“震惊”。无望的爱情又一次将他推向痛苦的深渊。

    海牙

    为了提高绘画水平,他来到了海牙,找到表哥毛威,毛威是个大画家,但他对梵高的请教非常不耐烦。在这里,他受到的侮辱最多。

    他拼命绘画,依然动辄没了吃的。他不会过日子,不懂得钱是需要计划着花的。艺术家的心被绘画占满了,对于管理钱这档子事,不到肚子饿得受不了是想不起的。

    在海牙,他第一次有了“妻子”,这是一位“站街女”,她照顾他的生活,他为她提供吃住,这样,梵高总算过上了一段男人该有的“家庭生活”,也因为与克里斯汀的生活,他更加被人歧视。

    纽恩南

    离开海牙后,他来到了父母的家纽恩南。

    他每天去野外画画。这时候他的第四段感情出现了,这是他生命里唯一一个爱他的女人,叫玛高特,她已经四十岁了。尽管家里五个姐妹都没有出嫁,可她的母亲仍然不同意这门婚事,玛高特自杀未遂。

    在纽恩南他也不好过,这里的人容不下一个“疯子”。他和一家叫德格鲁特的农民做了朋友。他们家十七岁的女孩未婚先孕了,人们认为这是他干的,但是德格鲁特家的人清楚不是他。

    这一家人朴实善良,他们围着桌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一天两天,一次两次……直到最后一次,都十点了,德格鲁特家的人围着桌子快要睡着了,梵高终于完成了他这副传世之作——《吃土豆的人》。

    巴黎

    终于来到了巴黎。巴黎是艺术家的聚集地,他在这里认识了高更、塞尚、劳特累克、乔治·修拉等一大批艺术家。巴黎向他呈现了绘画的最高水平,以及,绘画的最不一样的水平,他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艺术疯子,他不再是另类了。

    他和提奥住在一起,不用忍饥挨饿了,他是提奥的哥哥,这谁都知道,再没有人歧视他了。

    巴黎是艺术家的温床,他们的艺术水平在这里得到滋长,可艺术家需要他们的艺术水平野蛮式的滋长。

    他们需要离开巴黎。

    阿尔

    梵高来到了阿尔,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在阿尔,梵高彻底变成一架绘画机器,他早出晚归,在阿尔炽热的太阳下,他画出一幅幅“冒着热气的油画”。

    这里的人对他不友好,但邮递员罗林是个例外。

    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为了高更的到来,他买了家具,装饰了墙面。他和高更在阿尔有过愉快的时光,甚至有过共同创作的时刻,可是这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天才,他们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高更决意离开阿尔,这让梵高处于极度痛苦中,他不想高更离开,他的精神衰弱到撑不起他的肉体,终于,他割下自己的右耳。

    他住进了精神病院。

    奥维尔

    提奥结婚了,还有了一个孩子。精神病院出来的梵高看望了提奥一家。

    提奥建议梵高去奥维尔,那里有伽赛大夫,是个精神病专家,可以照顾他。

    在奥维尔,梵高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听到提奥有可能失业,他很担心,提奥的孩子怎么办?提奥一家怎么生活?他以后怎么办?

    他觉得该画的他都画完了,就以《麦田里的乌鸦》收尾吧,画完这幅画,他再也没有画,开枪结束了生命。

    提奥悲痛欲绝,他住进了疗养院。那个唯一深爱过梵高的女人玛高特在提奥之前也住进了这家疗养院。

    在梵高去世六个月之后,提奥也含悲离世。

    画家坎坷的一生止步于37岁。短暂的生命写满了痛苦、沉重、绚烂。如果梵高地下有知,他对自己的一生该做何评价?如果能回头,他愿意过平凡、幸福的生活,还是为那些不朽的画作再痛苦一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kw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