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两夜我在参加第六纪《演说中国》的课程,现在课程结束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开始有点失落,我想念这三天两夜心无旁骛学习的感觉,在课堂上疯狂,无比投入,下课后和小组伙伴结伴一起吃饭一起练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演说书……老师在招收弟子的时候,马上冲上台要报名……
我发现不单我一人有这样的状态,很多现场的学员同样疯狂,同样投入,同样想继续跟着老师学,想成为老师的弟子,想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离开课堂回归现实是否会和我一样失落,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也参加过其他老师的课程,有时候就觉得是一种煎熬,课程结束就像解脱……
而演说中国的课程为什么会让我这么着迷呢?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刚好学习了梁宁老师的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愉悦与不爽。我觉得似乎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愉悦与不爽都是一种情绪,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情绪?因为情绪是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就好比动物的生存条件被满足,而我们的情绪是一种生物性情绪一样。
需求被满足就是愉悦,比如我们不仅要生存条件被满足,吃得好,住得好,同时我们还需要精神被满足,比如看喜欢看的书,喜欢的电影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你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自己被理解,自己被接纳,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些都是存在感被满足,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就叫愉悦。
比如说在这三天两夜的课堂上,我感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友爱,我感觉到上台丢脸也不怕,轮流的练习让我觉得被重视,被接纳,老师的不断鼓励证明,各种套路模型,让我觉得自己也有机会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这都让我有种被满足的愉悦感。
当我使用老师教的套路也可以比较轻松的“即兴演讲”,自我介绍,做主持人时,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就像古人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样的需求被满足,简直就是暴爽!
所以我觉得老师是很会读懂用户情绪的高手,老师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产品高手!
所以你要如何让用户爱上你,并且离不开你?我以为就是你要能读懂用户的情绪,你要拥有同理心,你的服务和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否让用户“爽”呢?
“满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产品好不好,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以及你对你自己的认识。
用来衡量一个产品好不好,我们已经了解了,就是这个产品能否满足我们的需求,让我们感觉愉悦,感觉爽。
用来衡量和一个人的关系,就是你是否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对方又是否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呢?如果彼此都不懂,又无法给予对方的满足和不爽,其实,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那通过“满足”与“不爽”的情绪,又如何来认识你自己呢?
我的理解是,你对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满足”,你就会不厌其烦的去做,比如老师专注在这个领域15年,就是因为足够的热爱。
因为满足,所以根本不需要坚持。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我们都听过“一万小时理论”,正是因为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让一个人持续投入1万小时。
所以,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