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27楼窗口的沙发上码字,窗外是香港维多利亚港繁华的街景,高楼鳞次栉比,水面船只往来穿梭,间或有一两架直升机低空飞过。黑压压的云层遮蔽了半片天空,预计着即将到来一场大雨。
我在等下午的分享会开场。习惯早到一两个小时,测试设备,准备好分享的心境。
这是我全职写作的第二天。我正在摸索新的工作节奏。
辞职之前,身兼三职:都市白领、写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只觉得时间不够用,根本不用想要做什么。事情一个堆一个地迎面扑过来。每天只是本能地应付。
如今,终于狠下心来,舍掉了全职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却一时只觉时间太多,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今天下午,邀请我来演讲的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我将同时对两岸三地进行线上线下直播分享。线下的是她们香港本地的员工,线上的是来自台湾、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员工。
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未来,我还会去面对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制作音频课;第一次为电视剧改编剧本;第一次拍宣传视频......
读者群里的邢鸽说:“因为未来未知,人生才变得有意思。”
就是这个理儿。
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做重复的事情,不去尝试新的可能,每天得过且过、贪图安逸,那么就如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很多人二三十岁就死了,到八十岁才埋”一样,咱们的身体虽没有死,灵魂却已不在。
财务收益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带来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才是人活一辈子的意义吧?
1. 香港人与东京人
刚刚那一顿午餐,我与这家公司的活动组织人一起。
她跟我讲述了她与她先生繁忙的工作行程,从早忙到晚,回家后又忙孩子,疲惫地睡下,第二天早上被闹钟叫醒,匆匆赶往公司,进行又一日的忙碌。
有一次聊到移民的话题,她问先生:“如果我们移民的话,做什么好呢?”
结果,他们发现:“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干。”
除了是爸妈的儿女、孩子的父母、公司的员工以外,他们似乎找不到其他可以立足的角色。
他们平日也会想着继续学习,但通常与工作有关,为了更好的薪水,不断接受培训和参加资格考试,从来没想过,如果不工作了,能够做一些什么。
思及此,他们觉得特别惶恐。可是,每一日要应付这衣食住行,已无余力。不知道,从哪里去改变?
她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十五年前在东京的经历。
按照计划,明天,我就要出发前往东京旅行了。上一次去东京,还是在我读硕士的时候。这么多年都没有再去日本,源于我对东京的一种恐惧。
东京人跟香港人一样住房面积狭窄,工作时间极长。路人步伐匆匆,比香港街头更甚。
印象至深的那次,我泡完温泉回酒店,已经接近深夜11点了。经过一家咖啡厅,见里面还有五六个年轻人在温书做功课。
第二天是工作日,那么晚了,东京地铁站却依旧像是下班高峰期,人挤人,需要门口的人保持收腹姿势,地铁门才关得上。而在地铁里,还有一个成年男子,正举着试卷在看。地铁上的招贴很多也都是与考试补习相关的。
过马路的时候,黑压压的人群当面走来,男士都是白衬衫西服、拎着黑色的公文包、神色严肃。街头遇到的女性们,也都是差不多的发色,差不多的头发款式,差不多的服饰。
当时,我觉得这样的日子太可怕了。每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大家只能不断更拼更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变得越来越相似,不见了个性。这让我联想到一群蚂蚁,密密麻麻,辛勤耕耘,努力不辍,却让人分不出来谁是谁的一群蚂蚁。
我不熟悉日本文化,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踏足日本。我所感受到的肯定只是东京的一个片面。但是,从此,我便有了对东京的刻板印象。
2. 如何挣破疲于奔命的困境?
东京和香港,很多地方非常相似:密密麻麻的人群,窄小的空间,普遍长于其他地区的工时,物资的极端丰富与多元,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物质欲望的高涨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只能为消费,继续不停地长时间工作。为了获得更高的薪水,不断地考各种证书和执照。
富爸爸把没有财务自由的人比作仓鼠。他们一直在笼子里拼命地跑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陷入在工作、消费、再工作、再消费的恶性循环中,不得自由。
如何才能挣破疲于奔命的困境?
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我每天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如何才能改变?”
我想,要想破掉这个恶性循环,首先必须得重新认识自己的欲望。
这些年,日本开始流行“断舍离”的文化。想来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被物质所驱使,从而成为金钱的奴隶。通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从疲于奔命中挣脱出来。
其次,设定正确的方向。明白在赚取工资收入这种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主动收入同时,必须搭建被动收入体系,让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够跳出老鼠圈,能够为自己争取到选择权和一定的自由。
最后,坚持向着目标去做,直到有一天,你挣脱了生存的束缚,便能为人生找到各种可能性了。
3. 欲望管理是改变的起点
很多了解一些理财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要搭建被动收入体系。可是,好几年下来,依旧没有获得太大的成效。投资渠道欠缺,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到第一步——重新认识自己的欲望。
这里的欲望,不单单指物质的消费欲望,这只是欲望的一个表象。
另外一个特别迷惑人的现象是:想要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就的欲望。比如,想要工作出色、英文好、学理财、学商业管理、学经济学、学时间管理、学手账、学演讲、学写作、还要健身、画画、学一门新的语言......想要的太多太多。
表面上来看,是多么积极向上啊。但是,时间和精力有限,欲望却太多。
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重要领头人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合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稀缺》。他们发现,如果给自己安排太满的任务,太忙的话,注意力会被过分占据,会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就像在马路上开车,如果路上堵满了车,一定跑不快。相反,如果马路上只有一半的车辆,车就能开得很快。
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一天两天还好,长久下来,身体就会疲惫不堪,人也会非常焦虑,效率就会下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为长远目标而努力。
因为欲望在不断膨胀,自己的收入、时间和精力中的绝大部分都去满足这些欲望了。每天大多数时候,只是疲于奔命,很少有余力为长远的目标做积累。
东京人和香港人,就算那么长时间工作,不断地去考试和培训,提升工资收入。可是,从人的一生这个长度来看,这样做的效果却并不太好。很多东京人和香港人,到白发苍苍,依旧要出来工作为生,并没有为退休做好足够的财务准备。
李笑来曾说:时间管理是伪命题,注意力管理才是本质。而我认为,比这本质更本质的,是对欲望的管理。
要想做得好,一定要先把自己从疲于奔命中挣脱开来。挣脱的方法就是断舍离欲望——不要总想着买更多更好的东西,不要总想着完成很多很多任务。这是一切的起点。只有完成了这一项,之后的“设定长远目标”、“坚持去做”才有实现的可能。
很多书友反应,刚学理财的一段日子,还知道要往哪一个方向走,可是,过不了多久,生活又会回到之前的老路。根源,也就在于此。他们没有走好第一步——没有降低对物质的需求,在本金积累上进展缓慢;没有断舍离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太多投入学习理财和了解投资产品的时间。
我想,这就是我给这位活动组织者的答案——断舍离欲望、搭建被动收入体系、坚持去做,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断舍离欲望。
我合上电脑,再次看向窗外。
果然,外面下起倾盆大雨来。远看似雾气遮蔽了整个维多利亚港湾,水面白茫茫一片,视野不再清晰起来。
但是,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欲望,去掉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任务,目标变得清晰明确。我想清楚了这一切,内心也变得更为坚定。
即便这当下的转变,造成暂时的前路不明,依旧不会阻挡我找寻人生真正意义的步伐。
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我期待我未来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