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珍妮 . 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可见,父母的教育方法何等重要。
然而,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方法不当,存在误区。
那么,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呢?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误区:控制和放任孩子、轻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手段、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24282/5c593a2b881b7d05.jpeg)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对待不乖的孩子,采用的方法便是控制,即惩罚孩子。
放任型父母则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该子长大了就好了,自然会改掉不好的行为。
之前,只要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我就用命令的语气让他停止某行为,如果孩子不听,马上就做出惩罚。
虽然孩子暂时听话了,但是采用命令和威胁的手段去逼着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们母子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儿子不但不服我的管教,而且也没有因此变得懂规矩。
比如我要求孩子十点半要上床睡觉,可他十点半了还在做别的事情,或还没洗澡。
我就会罚他明天拖地,或不能看电视,总之就是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睡觉,以及睡太晚会有什么坏处。
也没有和孩子共同商量如何去解决他爱晚睡的问题等等。
所以,不管是我的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是很不愉快的,也是不尽人意的,特别苦恼和伤神。付出多,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误区二:轻视、 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父母经常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有些父母,孩子跑着玩,结果不小心摔倒了,他们一看到孩子摔得不是很严重,也没流血,就说:“自己摔的,有什么好哭的,疼一点没关系,赶紧起来!”
这样轻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使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面对痛苦,也会导致他们缺乏同情心。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或积极完成父母要求做的事情,通常都会采用奖赏的方式。
虽然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了,但这不是激发他内在的驱动力去完成的,而是为了某种目的的。
等到下一次再让孩子做事时,如果没有了外部奖励,孩子也就失去了动力,不肯去做,这样方法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他到了这个年龄需要去做的,这是他的责任。或者说做这件事本身对他是有好处的,不应该再要求有什么奖励了。
比如四五岁孩子玩完玩具后,我们要求他要玩具收好。孩子不肯,我们就不能为了让他让他把玩具归位而奖励他任何东西。
而要对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玩具收好是他玩后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果不收好,丢的到处都是,容易被踩到,就坏了。房间也会很乱,妈妈扫地时就要把地上的东西扫丢掉,那他就没有这些玩具了。
误区四: 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孩子不听话,有些父母会采用消极后果来惩罚,这样做只会引发孩子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
如几个孩子在一起搭积木,孩子出现闹矛盾打架或闹脾气的情况,有些父母让坐错事的孩子一定要道歉,如果不道歉就立刻终止他参与玩搭积木。
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性,而不是用威胁或逼迫的手段。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分析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给他听,以及他这样做的后果,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不当的行为,并作出道歉。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应该伴随着关爱,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并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让孩子屈服、顺从,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