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上大学是想成为未来的精英,但是大家其实已经发现,今天的大学教育不足以早就精英了。
大学扩招
大部分人首先将原因归结为大学扩招,认为毕业生大量增加,好的机会并没有增加,僧多粥少,造成了这样的情况。这种看法当然有道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每年毕业50多万本科生,到790年代增加到80万-90万,2000年后突破100万,今天达到600多万。对于这个状况,绝大部分人的看法是由于大学扩招,学位含金量贬值,因此采用的对策是读研究生。这些年来每年研究生毕业的人数也超过50万了,这还不算大量从海外回国的研究生,事实上很多人读完研究生也没找到好的出路。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难道再读博士不成?这种思路显然有问题,因为努力的方向错了。
读名校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够高,如果能读名校就好了。其实今天中国大学的水平普遍比30年前高了很多。30年前的大学一样能培养出精英,而今天即便是进入了清华和北大这种千里挑一的大学,很多学生毕业后照样混日子,当然啦这不是我的观点,是邓锋和俞敏洪共同的看法。
其实,真正的症结在于,认为仅仅依靠今天的大学教育就能培养出精英,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今天大部分大学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创办的,也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培养人的,虽然它们都宣称自己要培养猜英。这就好比我们想要的是橘子,大学却是一棵苹果树。
那么这样的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在历史上,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才让很多人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古代精英教育起源
各个早期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都有高等学府,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这些学府通常是由神庙或者政府创办的,只要你进得去,出来几乎就是精英。中国大学在90年代以前,多少有点这种性质,你一旦进去,出来就是所谓的国家千部。今天的大学,除非中国的党校,或者美国各军种的战争学院之外,已经没有这样能够保证进入精英阶层的大学了。
近代大学诞生在中世纪,但是在此之前,东西方都出现过大学的雏形。西方以毕达哥拉斯所建立的毕达哥拉斯的学派为代表,在东方以跟他同时代的孔子和他的一大批学生组成的团体为代表。
在这两个团体中,师徒们不仅在一起读书,而且生活在一起,这有点像今天剑桥和牛津的直属学院,或者普林斯顿和耶鲁的寄宿学院。毕达哥拉斯和孔子的学术团体虽然没有被称为大学,不过都具有了大学的雏形,因为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就是按照孔子和毕达哥拉斯的方式传道授业的。这些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承袭了东西方早期学府的特点,就是培养精英。
精英的培养和工匠的培养是不同的。与今天大多数老师只单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同,孔子和毕达哥拉斯很多肘候教授的是所谓的“大行之道”。
作为这两位贤者的学生,他们追随老师的目的也显然不只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士,也就是社会的精英。比如孔子的门徒子贡谋生靠做生意,但是他从孔子那里学到的是如何成为”士”的修养,从来没有向孔子讨教过生意经。孔子有个弟子叫樊迟,开口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提出学习园艺,孔子说,我不如园丁。于是樊迟就离开了。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因为在孔子看来,樊须没有成为精英的志向。
因此,求学和谋生是分开的,求学要么是为了进入上层社会,要么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简单地找一份工作。在东方,齐国的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有点相似,它们都是不功利的。从稷下学宫出来的人,没有哪个君王会直接给你一份工作,因此到那里受教育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再往后,这种非功利的高等教育在欧洲得到了延续,从中世纪的大学到后来的牛津、剑桥,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在中国,这种教育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断了。
现代功利教育起源
中国自隋唐以来,教育就逐渐和进入士绅阶层挂上了钩,读书完全是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这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对高等教育普遍的理解了,那种追求真理,或者使自己在精神上进入。士这个阶层的教育其实几千年来并不存在。
今天很多认为上大学无用的人,评判有用和无用的标准其实比古人那种读书能否成为士绅的标准,并没有什么进步。
以功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非常有效,以至于任何国家在崛起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采用这种方式在历史上,普鲁士、法国、美国、前苏联和中国都是如此。当然,美国和上述其它国家还是略有不同的,因为它依然保留了很多非功利的教育。
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不仅对社会有好处,在工业革命初期对平民脱贫致富也是最有效的。当社会上很多人仅仅能识字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时.一些接受了这样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操纵甚至改进机器,管理一个车间甚至一个公司,社会地位会立即上升。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初期,当别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少数人接受了这样的高等教育后,最容易成为精英,因为各行各业都缺有专业知识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上过大学的人比没有上大学的人优势大很多的原因。但是,有一点要清楚,这样的教育并没有教给人成为士绅的素质和能力。
等到工业革命一完成,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普及之后,仅仅接受这样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就不足以成为社会精英了。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过多,而相应好的职位过少,因此,杀鸡用牛刀的情况必然出现。这种情况,对公司,对国家未必是坏事,因此国家保留了这样的大学,而公司也需要,但是对于想成为精英的个人,这样的大学教育就远远不够用了。这也就是我说的,大家想要的是橘子,而大学却是苹果树的原因。
对于工业化刚刚开始的中国而言,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差异很大。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完成的阶段,靠一个大学文凭早已不能改变命运了。
不过,在今天大学教育的基础上,自己有意识地作一些补充,使得自己能够获得成为精英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依然能够不断在社会阶层的台阶上晋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