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场逗伴匠
为什么牛津大学能培养出活跃于国际社会的领域精英?
想成为现代精英人士我们需要去具备的六大能力分别是什么?
数百年间始终享有盛誉的牛津大学在教育方面有何独到特别之处?
前几天看完《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作者是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冈田昭人,他在纽约大学获得跨文化交流学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是首位获得该学位的日本人。
作者以留学牛津大学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首次披露了牛津精英身上普遍拥有的六大能力:
统率力:自然而然立于人之上,领导其他人的能力
创造力:不断重复模仿,从中产生全新想法的能力
战斗力:在尊重对方意志的同时,始终贯彻自身主张的能力。
分解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分析问题根本所在的能力。
冒险力:把考验和苦难作为动力向前迈进的能力。
表现力: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在个人的认知升级层面,打开了新的成长视角。
接下来,就自己的切身感受,总结其中颇为受益的三个收获点:
①无聊的独处时间培育出创造力:为了思考,而进行的散步。
②沟通中的“听说”能力:确认想表达的事情要点+用一个词(一句话)简洁地说。
③从每天简单的冒险“试验”开始:给自己不一样的小惊喜,遇见未知的可能性。
一、 无聊的独处时间,培育出创造力
可以去尝试,为了思考而进行的散步。
英国的终身教育研究者特雷萨.贝尔顿采访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其中很多人都说:“小时候独处的时间、无聊的时间,对孕育自身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这让我想起周末居家,陪孩子玩耍时的一件事。
原本孩子一个人在客厅搭积木,没多久就跑到书房里跟我说:“爸爸,我一个人玩积木好无聊啊。”我笑笑说:“你自己再去想想看,这个积木除了可以拼出一亮小卡车,还可以拼出什么其他的车子?拼好了,叫我一声,我就出来跟你一起玩。”到后来,孩子独自回到客厅,一口气拼出了小汽车、坦克、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五种车子,然后兴致勃勃地来跟我展示他的作品。
当然,我陪他玩了半天的各种游戏,同时也进行了奖励。
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大多数根本停不下来,哪有时间让自己喘口气,放慢节奏。
可仔细一想,很多事情为什么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没有一个无聊的前提,缺乏独处的环境,很多事情的最终结果,自然也难以出彩。
作者冈田昭人针对上述现象,就提出了一个调整节奏的“散步方法论”,他将散步分为三种:
①放松的散步:没有目的的散步。
②有目的的散步:如减肥、遛狗等等。
③为了思考的散步:在试图进行思考的时候。
科学研究表明,散步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参照上述三种,进行适合自己的散步方式。每天为自己单独留出一个时间块,远离外界的干扰,选一个相对独处的时段,去慢慢走两步,在散步中去进行深度思考,感受那份充实与意义感。
平时自己也有散步的习惯,家住长江边,经常在晨跑后一个人在江边走走看看,望着江面上来往的货轮、各个年龄段的晨练人、天空从蒙蒙亮到日出东方的灿烂,内心就产生一种莫名的充实感。
需要提醒的是,想要在散步中有序思考,需注意以下三个细节:
A.不要用力,慢慢地散步。
平时的工作生活已经够忙了,要好好享用这份独处的时光。放慢步伐,保持节奏去走。
B.欣赏周围的景色。
放慢节奏后,细心去观赏眼前的风景。出现的人人事事物物,皆为欣赏对象。不仅是视觉,还可以调用身体的多感官,如触觉、听觉、嗅觉等等。体验越多,收获越大。
C.至少寻找30件让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
当然,也不见得一定要30件,10件也是可行的,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做定夺。
总而言之,这是培养我们把事物往好的方面去想的习惯。
例如一朵盛开着的花、下棋人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愉快地玩耍嬉戏、遇见了一位老同学等等。在散步中,多去关注让自己觉得愉快的事情。
很多有趣的灵感创意,都是在散步中迸发出来的。
二、沟通中的“听说”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各种沟通。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
很多人是不得其章法,关于沟通中的“听”与“说”这两大能力,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中进行了三点诠释:
①“听”的能力
A.与人沟通时,请面朝说话人,认真倾听到最后。
B.一边听,一边与其保持同频互动,并确认对方想表达的事情要点。
C.一边听,一边理解对方的态势语(非语言交流),同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如赞同/疑问/高兴等)。
真正懂沟通的,都是一个善于倾听的高手。
这让我想起自己平时的一些沟通细节,有时候跟他人对话时,不自觉地就习惯侧着身子,眼神也时常没专注在对方身上,这个习惯要纠正过来。关于沟通中的正确态势反应,这方面自己做的还不错,比方说与人对话中的点头、微笑、表示疑问(赞同)、竖大拇指表示认可等等。
②“说”的能力
要么用一个词,要么用一句话,简单予以概括。
说话不是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要一语中的,简洁清晰。
关于这方面“说”的能力,书中提出了两点:
A.输出想表达的事情,明确你的要点及目的(理由)。
B.注意说话的先后次序,重点在于要让对方容易听懂。
很多人说话讲半天,人家都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找不着北。
多数人是不知道怎么说,于是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甚至讲的停不下来,还自我感觉良好。怎么办呢?记住前面讲的那个方法:
无论什么事情,学会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简单予以总结。
例如,跟下属开会时,过去有时候兴致一来,噼里啪啦会讲一大堆,最后大家听进去了多少,不得而知。现在不一样了,开部门周会,我现学现用。
“今天的会议,我讲一个词,细节!”我开口说着。
“第一,区域卫生的细节,大家的办公区卫生,经常看到一些不恰当的物品堆放,请大家不要松懈。第二,工作习惯的细节,工作好习惯要学会保持,不要总想着踩点打卡,到点下班,每天大家要思考自己的工作成果。第三,同事合作的细节,一项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同事的参与协助,要注意换位思考,细节做好了,别人才愿意更好配合你。”我慢慢地说着。
从大家的眼神和表情中,我看出了这次沟通是有效的。
去练习总结力,刚开始或许有难度,慢慢练习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越来越有魅力。
③善于抓住沟通时机转变的关键
表达时,别只顾着自己说,要关注对方,甚至观察周围的动态。
我们常说的随机应变,就是善于捕捉细微变化,并做出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比如,对方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谈话中断,陷入沉默、与你说话的人,实现开始游离了、瞬间笑起来了、看到对方在不停咳嗽/看手表/看手机、双手交叉抱胸、不停摇晃双腿、嗯嗯嗯说个不停、眼睛眯起来......
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不是危机就是转机。
上述细节,在沟通中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听到、看到、做到、知道、得到。
三、从每天简单的冒险“试验”开始
给自己不一样的小惊喜,遇见未知的可能性。
例如作者冈田昭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以下简单能做的冒险:
①改变上班、上学的模式
作者以前在牛津大学留学时,每天都从家里走到教室所在的建筑楼。突然有一天,产生“今天试着走一下别的路”的心情。然后呢?作者在新的路径上,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咖啡店、收藏丰富的杂货店。很多风景就在身边,去稍作改变,就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
改变是为了发现,发现是在学习路径上的一种探寻。
查理.芒格有两种学习方法,
其一是发现什么有效,就去复制这种方法。
其二是发现什么无效,然后规避它。听上去很简单,在实际运用中能去做到的,少之又少。
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下次自己如遇到瓶颈或者需要自省时,就去换一种常规路径,相信会收获到不一样的体验与结果。
②挑战未知的食物
对于未知的食物与饮料,先不管好不好吃,吃过的经验可以成为今后聊天的素材。
直面未知,可以多加挑战,当然这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例如,吃个大蒜/榴莲、品尝一道过去不敢吃的菜、体验下不同国家/区域的咖啡口味等等。面对曾经的未知,你迈过了那道坎,自己会有一种小惊喜,内心也会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感。
一个小瞬间,一次小挑战,一份小惊喜。
行动起来,你也可以。
③锻炼身体,使五官变得灵敏。
持续一成不变的生活会导致运动不足,身体感觉变迟钝。
不妨尝试一下新的体育运动或兴趣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过去,自己锻炼身体的方式,主要就是慢跑。时间久了,会感觉过于单一。现在给自己增加了一些新项目,在多元行为锻炼下,感觉身体更加有活力了。
现在除了慢跑,我还会进行俯卧撑、平板撑、仰卧起坐、瑜伽球等方面的运动,身体的协调感觉,较之前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
关于个人的自我精进,《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书还讲了其他精彩内容,比方说创造力、统率力、表现力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我所分享的这三点,是阅读中自己感触较深的:
① 无聊的独处时间,培育出创造力
可以去尝试,为了思考而进行的散步。
②沟通中的“听说”能力
学会倾听,同时要么用一个词,要么用一句话,简单予以概括。
③从每天简单的冒险“试验”开始
给自己不一样的小惊喜,遇见未知的可能性。
要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个可能,都是前面所有经验和结果的累加。
总之,自我精进是对外界保持时刻敏感,吐故纳新迭代信息,需要持续修行。
先把该做的做好,再把想做的做成。
宫崎骏说:“怕什么路途遥远,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欣喜。”
自我精进,在路上。
幸福,在路上。
共勉!
关注【职场逗伴匠】,每次学一招,职场没烦恼。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点赞、评论、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
逗趣职场每一面,伴随你我每一天,匠心传道每一言。
我是职场逗伴匠,一个跑马拉松的知识手艺人,助力职场人的表达效能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