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浏览朋友圈,突然发现75岁高龄的恩师张建国(笔名丹迪,Dandhi)老师(我习惯称呼他老师,实际他是高级翻译,教授)特意为我写的文章。老师的文字,对我是无价之宝。
《文友周卫英》
丹迪
2019,10,26
吾友周君卫英乃西京电子公司高级工程师。正值不惑之年,为人厚实,正直坚毅。笔耕不辍,心无他念。修身养性,乐于助人,在为他人修改文章中砺练自己。在我众多学生中给我留下了致为深刻的记忆。
我已老矣,常叹精力不支,提笔手颤,心力交瘁,没有他那种坚韧不拔的劲头了。
我在他如今的这个年龄时,译事繁忙。终日像还债似的忙个不叠,加上事教电大,未能静下心来记录生活。我是十分羡慕周君的。
他的文章我基本都是认真阅读的。周君写作与我风格迥异,以说理为主,间或也写点他的商山家事。
而我则是天马行空,看到什么写什么,常用明喻暗喻。卫英在推理逻辑上还是很注意的,大都能说清说透,使人信服。
我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多注意身体。写作注意紧扣一个议题,头尾照应。文章不必太求细节阐释,点到即可。
假以时日,到他也像我今天这个年龄时,其文笔之淅沥,成就之巨大,远非我辈堪与之比肩。那时候,我已烟消云散了。
记忆中这是我第二次捉笔力挺周郎了。
老师记的正确,今天确实是他第二次为我捉笔鼓励,激励,勉励。既有赞扬,也有委婉的建议。老师的“批评”在我看来根本不像批评。老师其实很少批评我,赞扬多,偶有不同意见,都会考虑我的自尊心,非常客气地指点一点点。
去年老师特意为我写文,我一直珍藏,时常读一读。很想公之于众,又害怕有自我炫耀之嫌,因为老师在文中给我太多赞扬,“揭短”太少。
其实我很想让老师更多揭露我的毛病,批评更直接,更严厉,好让我时刻清醒,冷静,谦卑。
张老师对我批评力度不够,赞扬太多。你也要多批评我,使我时刻保持“清醒”!
跟张建国老师比,我的才华,能力,成就,人品,连他万分之一都达不到。
我一生心态不好,因此身体不好,没有能力,一事无成。当张老师的学生,我都感觉不够资格。
感恩老师看得上我,我会把老师的鼓励当成努力的力量,修心,做好人,做好事情,不辜负老师的厚望。
《对耕耘者的钦佩――记苦行者周卫英君》
丹迪
2018.4.5
吾友周卫英君常年笔耕不辍,甚是勤奋,文笔日见精进,令我十分钦佩!
几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曾当了他几天老师,周君却终生感激。一个人尊师到了这种程度,其人品之高洁绝非常人可比。
与我同为国企工程技术人员的他,也和我一样经历了为国奉献的火红年代和下岗改制的挫折磨难。
但他从不放弃自身修养,乐观面对人生变故,在寂寞中反思和升华,文笔犀利而至诚,时有佳作寄我赏读,极大丰富了我的晚年精神生活。
在如今捞钱弄权的污浊环境下,周君实为一泓清泉,令我钦佩不已!
周君为人谦和,我常对其发文提出己见,他都虚心聆听,从不自满。才气横溢的中年人尚能如此谦虚,实为罕见!他的身边有一批文学青年互相切磋,那是一批严格自律的清纯学子!
作为一个奔八的老者,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他已是我的老师。经常给了他很多的瞎指点,今天,我必须提笔为他写下这篇文字。
恩师为我再次写文恩师丹迪(张建国、迪之),英文名Dandhi,生于1944年5月5日,今年已经75岁高龄。偶尔写诗词文章,每天大量阅读转发文章几十篇。勤奋用脑,已成一生的习惯。
张老师1967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从事翻译工作十多年,足迹遍布全世界。
后来在国营877厂从事技术工作和科技翻译,在夜校电大担任老师。60岁从工厂退休后在西安翻译学院教研究生,一直到70岁真正退休。
24年前(1995年冬天,我28岁),因为喜欢英语,我认识了张老师,听他的课,当他的学生。他教我口语,还介绍我从事科技资料翻译,给了我发挥才能的机会,而且是有报酬的。
张老师精通俄语、英语、法语、日语,他给我说他的外语其实比汉语好。可惜他的好多才能我无法感受,也没有机会感受了。
我的中文诗词水平比不上张老师,我的英语没法和他比。我在才能、学问、见识、阅历和事业成就方面没法和张老师比,可是他总是欣赏我,鼓励我,夸奖我。我的文章每天都会有他的留言,经常被他转发。
张老师非常正直,直率,认真,永远说真话,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他的声音洪亮悦耳,具有穿透力。
他和我的共同点是不爱交际,喜欢孤独,做事认真负责细心。我和他过去见面并不多,已经十一年没有见到他了,现在只是每天在微信上交流。他的每首诗词,每篇文章,我都会仔细反复阅读,通过美篇和简书,广泛传播。
他桃李满天下,同学、朋友、老师遍及全世界。他没有精力加很多好友,也没有心思推广他的诗词文字,完全以写作为乐趣和养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