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在正式的剧院里感受过一台隆重的话剧演出,这一次,因为想让女儿体验一下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也沾了光,一起感受了一把。
回来的路上,心里满满的。以至于长时间陷入沉思,或许孩子们也是如此,所以车厢里出奇地安静。这和看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电影院里总是喧嚷,充满着爆米花和奶茶的甜腻。而剧院里,即使距开场还有二十分钟之时,已经进场的人都敛声屏气,在交谈的人也是尽可能放低声音。我看到坐在我这一排最右边的女孩,一个人,手里拿着脱下来的大衣,身上穿着优雅的黑色礼裙,仰头凝视着舞台上的投影屏幕,静静等待开场;坐在我左手边的女孩背着白色帆布包,一到位置上就关掉了手机的声音。四处望去,到处是清亮的眼神,这是相似灵魂的盛会,即使谁也不认识谁,但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剧场里涌动——对文化的尊重和景仰。

演出开始了。
舞台的中心设置了一个大型的旋转台,台上有几个门的框架。这样的设计加深了舞台表演的层次感和深度。旋转时,既有时间的流逝,也有人物心情的流转。门框,即是表演需要时间的门,也是过去与现在,事件与内心独白的分格。这种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话剧表演的深度与广度。让我们所看到的,远远不止话剧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对话”那么简单。
整场话剧分为三幕——《太太的客厅》《黄金岁月》《崭新的年代》,历时2.5小时。
第一幕以林、金、徐、梁四个人的感情纠葛为主要内容,徐是初恋,林对他,有愧疚,有对美好过去的追忆;金一生逐林而居,守护一生,林对他有感激,有怜惜,也有不能跨出一步的爱恋;而梁,是志趣一致生死相依的伴侣。一个女人何其有幸,能获得诗人的热烈,哲学家的睿智,还有建筑学家的博大宽广。徽因,真是羡煞了后世多少无数女子。她收获多情,她亦多情,但她理性,理智,让爱与婚姻之舟平缓前行,这亦让世间多少女子汗颜。
第二幕主要讲了林与梁为建筑逐梦一生的故事,他们一起考察古建筑,一起写书,夫妻的情感亦因此而更加稳定。在日寇的战火中,他们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甚至失去了挚爱的亲人,但他们始终沉迷于挚爱的事业,挚爱伤痕累累的祖国。知识分子是柔弱的,但当他们一起吟咏爱国的诗篇,来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怀时,舞台是沸腾的,台下的掌声像鸟儿扑腾的翅膀,刹那响了起来。
第三幕从解放军同志请求梁林夫妇标出古建筑以让炮火避开以免毁坏开始,梁林喜不自禁,用笔圈画出历史的江山,他们在新的时代得到了重用,大学教授,国徽设计,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然而徽因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思想的暗潮一次次涌动。知识分子要“脱裤子”要“洗澡”,他们作为从旧社会跨过来的知识分子,前方有太多磨难。沈从文变得疯疯癫癫了,总是纠结于交代问题,他那只生花妙笔要改去做古代服饰研究了,而我们的主角林,是幸还是不幸,在病床上,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她因此躲过了57年的思潮和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许美丽如她,聪慧如她,连上天也忍不住爱她,不忍让她受那么多折磨,带她离去。
最后,谢幕。徐志摩走向了年轻的林徽因,金岳霖右手作“请”状,把中年林徽因引向梁思成,然后自己站在他们身边。一次一次的鞠躬谢幕,一次一次的掌声涌起。没有人站起来,仿佛没有人愿意从这个故事中走出来。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一站起,一离开,便是真正的再见。
而这样好的故事,这样好的诠释,还有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却因为相同喜好追求的人,这么认真的坐在一起,真是不忍再见啊。
你,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是人间的四月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