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
【注释】
①道:治理。乘:古代以四匹马拉的兵车。
②敬事:指严肃的治事态度。
③时:这里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要节约财用并爱护人民,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注疏】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O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子日道”至“以时”。O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以为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以为,道,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余同。…
………
O注“包曰作事使”至“农务”。O正义曰:云“作使民,必以其时”者,谓筑都邑城郭也。以都邑者,人之聚也,国家之藩卫,百姓之保障,不固则败,不修则坏,故虽不临寇,必于农隙备其守御,无妨农务。《春秋》庄二十九年左氏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注云:“谓今九月,周十一月。龙星角、亢,晨见东方,三务始毕,戒民以土功事。”“火见而致用”,注云:“大火,心星,次角、亢,见者致筑作之物。”“水昏正而栽”,注云:“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树板干而兴作。”“日至而毕”,注云:“日南至,微阳始动,故土功息。”若其门户道桥城郭墙堑有所损坏,则特随坏时修之,故僖二十年左传曰“凡启塞从时”是也。《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周礼·均人职》云:“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夺农务也。
【我查汉典】
时,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
(想要把事情做成,不是只讲究巧使用技巧,而是更看重时机。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技巧使用正合适让事情达成并得以持续成为可能。)
❤️感
注疏部分我这里记录的不全面,看的也是一个头几个大,如果真正求甚解,哪怕是我自以为的甚解,也实在超出现在的能力范围。
放过自己,先前行着。
今天的学习更多的放到了“时”这个字上。
“学而时习之”“使民以时”。
符合“时”,符合发展规律。习以“时”,《刻意练习》《认知天性》都说到了这个按“时”复习来达到成熟的学习方法,看到咱至圣先贤的智慧高深莫测了。
使民以“时”。教育子女也以“时”看。
孩子刚刚学站学走,我们家长很可能会用自己的双臂围城一个护栏,在孩子摔倒的一刹那扶住孩子,或者避免磕碰到哪里。这样的呵护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孩子们也更健康顺利的迈开第一步。
从生理到心理慢慢成长。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去闯荡的时候,我们双臂围城的护栏早已经失去了护栏的作用,反倒成了限制孩子们的枷锁。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可以做的是敞开双臂,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孩子累了时,我们温暖的怀抱随时欢迎孩子扑进来歇一歇、暖一暖。拍拍孩子的肩膀,我们的双臂已然成为了加油站。
忽然感慨,时机时机看“时”再去把握“机”,合适才是最好的。
可这时在哪儿,这时是啥,学习、分辨、然后掌握。
比如说使民以时,那就要先学习掌握民的时,如果不懂不会,又怎样做到使民以时。千万别说这是简单的常识,想想“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也别只顾得取笑他人,我们又何尝是各个领域的全能呢?
回到初始,还是需要一辈子去学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道“使民以时”,还要真正做到“使民以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