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日西曲矿投产,标志着古交矿区由单一的建设转为建设和生产同时进行的模式。古交工矿区市政、生活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生活在太原市城区的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不远的郊区掘起了一座煤城,纷纷呼朋引伴、乘坐火车来古交一探究竟。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在我的邀请下,乘坐火车专程作客古交的。据他事后和我谈起的他对古交的认识,使我也吃了一惊,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交就是蛮荒之地,有个笑话说的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古交的闭塞和落后状况。讲的是1978年,矿区建设队伍进驻施工现场所在的某个村庄时,村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倾巢而出,多少年没见外地人来村里了,稀罕的不行。有一位年迈的老大娘向施工人员问道:现在是光绪几年了?六十年代初期,有人曾经参加过古交化肥厂的建设,只有河口镇一带有几个小型工厂,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工业项目。当地与太原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骆驼队,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翻山越岭地走上两天才能到达。并且说山里的野兽,见了人也不躲着走。就是到了1982年,整个古交镇也只有不到百米长的一条小街、两栋二到三层的旧式小楼。可是在西曲矿投产后,从太原坐着火车来到古交,一进入东曲地界,映入眼帘的就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目力所至,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尤其是东曲矿在建的八栋和西曲矿建成使用的五栋十六层高层住宅楼,让身居闹市的太原人也叹为观止,见过三晋大厦、云山饭店、唐明饭店以及山西省电视大楼这些太原最高的楼房,就是没见过这么多高耸入云的住宅楼。用城里人的话说,就是古交人多、楼多、道路宽,比太原都发达。
街上的人们不再穿着前裆打折的中式裤子、裤脚系着鞋带,上身穿着各式服装,头上带顶压成扁平状的帽子,肩上斜背着个洗得发白的旧“军挎”,袖着双手慢腾腾地行进着。随着西曲矿的投产,当地人好象一夜之间蒸发了好多,穿衣打扮均与外来人员一样,小伙子穿上了喇叭裤,女青年头上顶起了烫发头,不说话连我这个已在古交呆了两年多的“古交家”也分不出其是否为当地人来。深山出俊鸟,一经打扮,原本印象一般的古交照相馆女摄影师,变成了古交“一朵花”,外号“盖古交”,吸引着年轻人们轮番前往、一睹芳容。
古交矿区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年轻人结婚,不论面积大小、楼层高低,都能从单位分到一套建筑面积60-70平方米的两室单元住宅。不像太原市内的单位职工,即使成家多年也轮不到分房,或者身居棚户区的斗室之中,前、后排平房之间的过道连两辆自行车都不能并排前行,而且室内没有供水、供暖和排水设施,每天一大早得去公共厕所排队“轮蹲”。这些优点,就连在古交进行环境评价、和我们非常熟悉的设计院工作人员也羡慕不已,一位年轻的女同志还给古交矿区编了一首顺口溜:兰兰的墙、软软的床,宽敞的房间翻跟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