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是作家,毕业于新闻专业,由于写财经类文章,久而久之把自己锻炼成了经济学家。
但是小白是个经济学白痴。
奇怪的是小白也看吴晓波。
当然没有像追罗振宇那么专注和执着。
当时吴晓波频道还没开,小白被他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吸引,知道他有公众号后就关注了他。当时他的推送有一搭没一搭的,而面临不停增长的公众号,吴晓波的不定期推送加上专业与小白不对口,可能就决定了小白的态度。因为不定期,所以关心也是不定期的。因为有的是公众号,所以小白很容易忽略他,毕竟小白的时间就这么让自己随便挥霍在别的公众号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是小白的态度不代表全部粉丝的态度。就小白的了解而言,吴晓波的粉丝圈还是非常庞大的,小白所在的城市也是先有吴晓波线下QQ群然后才有罗友圈。吴晓波书友会的专业性没有想象的那么强,还有一大批像小白这样的伪粉,既不专业也不专粉。像小白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吴晓波推送节目的也是大有人在。
一个在专题里讲课表达能力远不如罗振宇、高晓松,缺少定期更新的仪式感、内容又比《罗辑思维》和《哓说》专业性强很多因此小众得多、团队的知识水准主要靠吴晓波个人而不像罗振宇那样靠不同专业人士取长补短的《吴晓波频道》,靠什么吸粉?
在小白看来,吴晓波有吴晓波的强项。
小白今天就来扒一扒吴晓波的网红之道。
首先,相对更为专业的知识服务功底。
虽然吴晓波的第一专业不是经济类而是新闻类,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财经网写作的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功底比当年在我们这一代看来算不上高校的中国传媒大学(罗胖子去读书时应该还叫北广吧)里毕业的罗振宇不知道要深厚多少。很多专业化知识由大学出身和长年的工作经验决定,不服不行。清华毕业高晓松,见解就是远远强于当年地处三流城市由于政策扶持勉强算二流重点大学毕业的小白的见识。就像小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但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也必须掌握起码的青春期心理学,要考心理学证也可以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基本功;对于多年从事财经类写作的吴晓波而言,财经类基本知识是他在采访前的必修课。所以,吴晓波的经济学理论素养比罗振宇更带学院派气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用学科跨界来吸引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化程度的专业人员。
吴晓波最先吸引小白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跨学科节目,作为一个经济学白痴,小白在政治史方面被高考卷指挥着往前走了二十多年,但经济史方面除了当年那句深入人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以外,别的就是一片空白。但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填补了小白这方面的空白。
这也就是吴晓波的网红之道。
越是专业化的用户,在自己早年的学习中范围越狭窄。
举个例子吧。小白学的是历史,什么都学点,内容涉及很泛,不是小白兴趣广,而是因为高中要教的历史实在太包罗万象,所以与学有专攻的大学教授比起来明显路子野而且严谨性不够,老要被教授们批判“高中一线老师教的东西全是过时知识误人子弟”,但一旦跳出他们的专攻地带,小白却未必不如他们,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学生的常识。
本专业的尚且如此。跨专业的就更不必谈了。
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一出自己的专业,我们容易把别人都看成是专家。
所以吴晓波的跨界很成功。他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让他成为经济学家们中最懂历史的人,也可以算作一个历史学家中最懂经济的人。
虽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很多历史错误。但小白根本不在乎。我是冲着他的经济学分析去的,那些小白很白,所以很乐意忽视这些历史专业错误而取他的经济学视角重新认识过去以为很熟悉的历史事件的理解新思路。
最后,巴九灵创意是吴晓波频道的一个吸粉亮点。
巴九灵。丑丑的脸后面一个嫩嫩的女声,老是嘲笑吴晓波,拉近了吴晓波与小白这种经济学白痴和新一代网民与吴晓波这种大伽的距离。
从内容上看,巴九灵的存在其实也没有太大价值。她的弹幕吐槽用来插科打诨时,很多人是不喜欢的。觉得没这个小巴在,吴晓波的讲课能更加象那么回事一点,小巴的出现实在是多余。但小白觉得,正是这个小巴的出现才让吴晓波的课显得有听头。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现在非常爱弹幕的一代,有了890那个角色的捣乱,不仅没有让吴晓波频道的水准下降,反而为他招来了一批有点专业化追求的新生代。小巴嘲笑吴晓波:“再过三十年吴老师你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女儿也嫁人了,有什么要期待的”——原谅小白没有核对原节目所以可能与原文出入较大,但大致就这个意思,请勿吐槽小白的不严谨——很合现在80后90后们的审美模式和与长辈沟通模式,所以80后90后的孩子们——特别是在大城市中有财富追求也有相对我们这一代更有知识功能的新生代——对吴晓波频道有了更多的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