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辑思维 每天听本书

罗辑思维 每天听本书

作者: 谢傅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09:37 被阅读12次

    第570期 | 一本书怎样做自我介绍?

    罗辑思维
    今天
    进入课程 >

    第570期 | 一本书怎样做自我介绍?
    10:41 14.68 MB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去年的今天,我们做了一场002号知识发布会,宣布《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正式上线。
    现在这个产品运行一年了,库里面已经有了1400多本书的转述作品。工程进度很稳很扎实。这件事一开始,我们就下定决心要把印刷时代产生的最重要的中文书籍全部转述一遍。这个工程看起来很大,5年做不完,就10年,10年做不完,就20年,只要重要的知识产品还在以纸质书的方式在出版,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对,我们做这件事,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的,而是以完备性为目的的,就是要求大求全。
    你可能要问为啥干这么傻的事?因为人类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只要是出现的新的复制工具,过去的文化一定是要以新的方式再重新整理一遍的。就拿印刷机来说,表面看,印刷机发明了,只是书籍复制的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但是它会产生其他的社会后果的。
    就是更多的人可以看书了。新人群的涌入,他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原来书的品种、题材、风格,都跟不上新要求了。所以,过去的经典都要被重新整理、诠释一遍,甚至是被再创造一遍。
    今天我们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件事一定会再次发生。既然时代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就把这件事做了呗。这件事,我们称之为叫“知识转述”。
    做知识转述这件事的价值和难度,经常被低估,很多人以为只是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缩写成一万字的讲书稿,然后请人来念念就行了。哪有这么简单?今天我和你聊聊知识转述服务的心法,也算是我们工作一年,向您做的工作汇报。
    把一本书讲出来、转述出来,本质上就是把文字变成自然语言。这个转换的实质是什么?
    文字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优点非常明显,表述精准,延展性强,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传播。但是,它也有缺点,主要是两个。
    第一, 文字的信息量很少。你可能会说,不对吧?文字可以写很长的,怎么会信息量少呢?但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两个人用文字发微信说事,只能说简单的事。稍微复杂点的事,经常有人会不耐烦地说,别发微信了要不咱通个电话说吧。更复杂的事,甚至会说咱俩见面说吧。
    为啥呢?就是因为文字信息的维度太单一。用语言学家平克的话来说,用文字写作,是“把网状的世界,用树状的句法,表达为线性的文字”。多维的世界当被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纬度是坍缩了的。而自然语言就可以补足这些维度,用语气、停顿、重音等等,这都是语言的表情,都是文字没有的啊。
    文字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对象感,这就失去了对表达者的约束。有些写书的人越写越长,甚至几十万字,也不管读者是不是读得进去。就像郭德纲经常嘲笑那些电视相声一样,电视上说相声,词是先写好,甚至观众的笑声和掌声都是事先录好的。这对表达者的挑战当然很有限。但是原来在街头说相声就不一样了,观众就在眼前,相声界的说法是“平地扣饼,对面拿贼”。一旦观众觉得没意思,那是掉头就走,不会给你任何面子,这个难度就太高了。我们做知识转述服务,把文字转换自然语言,难度也是类似的。
    这么难,怎么才能做好呢?平时我经常跟同事举的例子,就是做自我介绍。
    如果用文字做自我介绍,就是写简历嘛。只要没换工作,这简历就不用更新,只要信息准确就好,拿到任何场合都可以用。但是你想,仅凭一张文字简历,陌生人其实还是无法了解你。
    如果你在一个现场,做一个口头的自我介绍呢?你几句话出口,别人就能在心里对你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了。很精准吧?但是要做好口头自我介绍,难度很大的。时间有限,而且每一次口头自我介绍,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所以,每一次都是重新创作。
    我们做“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团队很了不起,他们是在做一件开创性的事,就是替一本书在向用户用自然语言做自我介绍。所以,我们做这个产品的底层方法论,就是来自于成功自我介绍。
    打个比方,我自己在任何场合做自我介绍,不管长短,心里打腹稿的时候都会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我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从哪来,这些硬信息。第二,我因为什么机缘出现在这个场合。第三,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价值。第四,我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什么帮助。
    举个例子,比如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十几个人的读书会,每人去讲一本书。
    在场的都是陌生人,我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大家好,我叫罗振宇,听说今天会有几个高人在场,所以托朋友引荐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今天要向各位介绍的书是啥啥啥,因为我上网查了一下各位的背景,我选这本,是因为觉得它会对各位有啥啥好处。我今天不仅一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我还希望能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一会儿会后向大家请教。
    你看,就几十秒,最简短的自我介绍,可以是这个四步格式,如果更长的自我介绍,也可以按照这个格式来。你别小看这个经验啊。据我所知,很多文化水平不低的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都语无伦次。就是缺这个套路。
    那这四步套路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让你的介绍自己很完备,短短几十秒怎么可能完备地介绍一个人?它真正的作用,是把你自己逐步连入到一个陌生的人际网络。
    第一步是提供硬信息,姓名单位什么的,帮助听众建立一个记忆的锚点,就像船抛锚,定住点。第二步,实质是在拉近和这个现场的关系。第三步,我能帮大家做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需求的判断。第四步,我需要大家帮我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价值的判断。
    这四步是步步为营,分别完成记忆锚点的建立,亲近感的建立,对需求的判断能力的展示,和对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展示。这四步做完,就把自己深深地连接到这个陌生人的人际网络里了。
    做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底层的逻辑也是一样。一本书,你在没翻开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我们做这个产品的使命,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做这本书的自我介绍,让它深深地嵌入到用户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具体也是四步:硬知识、软连接、价值发现和应用场景。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如果你已经是这个产品的用户,你会体会到我们的用心。这个产品它没有办法替代阅读,但是如果真的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嵌入,用户要么就会马上有收获,要么就会被唤起兴趣,真的去通读一遍这本书。
    所以,《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对书的缩编。我们对它的要求是,能帮助用户得到即使自己读也没有办法得到的信息。这听像是吹牛,起来好像要求很高。但是回到前面的比方你就明白了。一次在现场做的成功的口头自我介绍,那就一定得超过看他的简历。这才是我们做这个产品的创造性所在。
    知识转述,在未来是各行各业的人都用得着的,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技能,但愿我今天聊的话题对你也有用。
    最后,给《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做个广告。有的书特别厚,你没时间看完;有的书特别难,没点专业知识看不懂;有的书写的特别乱,自己看很难捋出个思绪;还有的书特别怪、特别偏,你根本就看不到。这就是我们想通过这个产品为你解决的问题。
    未来一年我们还将增加1000本书,其中你最关心的市场新书,至少保证每周一本。
    我们的广告语是:每天一块钱,进步一整年。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希望对你有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辑思维 每天听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b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