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红瑀
网络图片我很喜欢吃松饼,喜欢到差点开了家松饼店。回来香港之前,在台湾新竹定居期间,我几乎把新竹所有的松饼店都翻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自己应该开家松饼店。当然,最后松饼店没有开成,不然现在我也不会在香港工作了。
《我想以爱之名开一家松饼店》是我曾经写过的食谱类文章,内容有关松饼的种类和做法。我是真的喜欢到去研究怎么做出好吃的松饼,相关书籍也看了超过二十本。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对我来说,松饼就是一种幸福的象征,松软香甜的滋味,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也许有一天,我还是会开一家松饼店,一家以爱之名开的松饼店,贩售的不止是甜点,而是希望把幸福传递出去。一如台湾大街小巷的许多特色小店,夫妻或家人一起经营,走进店里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温馨气氛,「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大概说的就是这样。
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台湾是两岸三地最适合年青人创业开店的地方,我所说的就是这种小店型的生意。仔细想了一下原因,除了台湾整体的开店成本较低之外,还有社会氛围和人格特质的影响,也很重要。
在台湾呆久了,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台湾人心态平和,性情不浮燥,他们乐于接受平淡的生活,也善于制造平淡中的幸福。知足不计较的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台湾人,他们也不太关心世界发生什么事,所以电视很少播国际新闻,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用少少的预算过个好假期。
如果工作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很多人在家里经济压力解除之后,会选择放弃原来的工作,即使原本的收入丰厚。然后,他们就会跟家人或朋友开间小店,小餐馆、手工艺品店、特色书店或咖啡馆等等,通常都是因为热爱而将兴趣转成生意。
这种用热诚去经营的小店,很容易吸引粉丝和同好。我曾经经营的英文童书店,客户回购率很高,之所以能够让初次上门的客户成为老主顾,靠的就是我对童书的热情。很多客户喜欢预约到店选书,为的就是可以聊聊育儿经和听我讲童书,她们说我讲书时两眼会发光。
我书店对面有家咖啡馆,刚开始也经营得很辛苦,咖啡单价不便宜、商品选择少是主因,自制的手工欧式面包也不是当时的主流口味。不久之后,我发现他们店里中间隔了一个玻璃房,现场烘焙咖啡豆,师傅专注的神情很吸引人,从不喝咖啡的我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我从一个喝咖啡会心悸的人,到现在几乎每天一杯拿铁咖啡或卡布奇诺搭配小麦圈和意式包,就觉得是幸福一天的开始。我曾经每个星期至少有三天会去这家咖啡馆吃早餐,早上喝拿铁咖啡就是在这家店养成的习惯,他们调整牛奶和咖啡的比例,找出最适合我喝的配方。
我们所在的社区刚好在科学园区旁边,星期一到五上午正好是客人很少的时候,吃完早餐我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做事情,很多童书企划案就是在这家咖啡馆完成的。不想干活也行,有报纸和杂志可看,或是听店长聊聊咖啡也很好,再不然就透过大大的落地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发呆。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这家咖啡馆后来搬到市区扩大营业,我因此失落了好一阵子。虽然很快有几家不同的咖啡店进驻,还有曾经得到烘焙奖的咖啡业者在我们社区展店,口味确实很棒,甚至比以前那家咖啡馆更好喝。但是,我还是无法找到那种幸福感,原来「爱」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很遗憾当年没有智慧型手机,无法用镜头记录下这间让我幸福感满满的咖啡馆。所幸我把美好的一切留在记忆里,偶尔取出缅怀当初的点滴,一股暖流从心里冒出来,竟然也能让我感到淡淡的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店家一个贴心的服务,就能让我们感动。在同一个地方开店那么多年,人来人往,也跟附近店家打过不少交道,遇到过无数令我感到幸福的大小事情。一直觉得,开一家能让自己和别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小店,是件非常棒的事情。
因此,这次回来香港工作,如果说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就是我很难找到这么富有人情味的小店。香港是个凡事讲求快速的地方,走路要快,吃饭也要快,小店更是如此,不然后面会有人催你或给你白眼看,反而大的连锁餐厅没有这种压力。
这个跟香港地方小、租金贵,经营成本压力很大有关,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所以想在香港开这样的小店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内地地大人多,适合各种特色经营的店铺生存,不单单是在一线城市,二、三和四线城市也可以的。
如果哪一天,大家不再执着于一线城市的发展前景,转而追求个人幸福,和为了守护家人而返乡生活,是不是我们就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幸福小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