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什么拯救熊孩子?——答案是:鼓励

那什么拯救熊孩子?——答案是:鼓励

作者: 破晓去看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5:00 被阅读0次

          最近在看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书里讲述了很多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理念,结合心理学研究的很多鲜活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何谓“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爱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正在学习中,欢迎大家来讨论呀~

    painting by森俊则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我们常常深陷于一个陈旧的观念之中,就是坚信孩子要遭到惩罚(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却理解不了“当孩子们感觉更好时,会做得更好”这一事实。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painting by森俊则

    在我的托班里面有个四年级孩子叫小远,现在已经跟别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但在大约一年前,他经常因为学习问题,被父母打骂,而说出了“好想去天堂”这种话语,还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在服用多动症药物和做专注力训练。外婆不忍他在家写作业被打,于是把他送来了我的托班。

    刚来的时候,每次在坐下来写作业之前,总要翻很久的书包、喝水、上厕所、洗脸、找东西等等;写作业过程中,也总伴随着咬笔、舔手、吸鼻子等各种动作;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无法自主读题,总是需要老师坐在他身旁帮他讲题(在家都是父母帮他看题);做题时候不敢直接写下答案,怕写错,总是用恐惧的眼神看着大人(常常因为答案错误被打)······总之,他符合所有老师最不喜欢的学生的模样,就连他父母也说不管他了,要放弃他了。

    而就像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所以,我努力在小远身上寻找值得鼓舞的地方,很快就发现,他数学口算能力很强,很多同学需要笔算的地方,他仅仅靠笔算就能答得很好,所以,我就当着大家的面,用很中肯的语气夸奖他;有时候他做作业做得比之前快了,我也会表扬他;能够独立写完一篇作文了,更是得到大家由衷的肯定(以前都是爸妈念一句他写一句);好不容易背下一段文章了,兴奋地跟他击掌(他以前常常以自己有健忘症为借口,逃避背诵作业)。

    差不多半年时间,我总是尽可能捉住机会鼓励他,也跟建议他妈妈去请学校老师配合,针对他的改变,鼓励他,所以这半年来,他的改变,真的让人感到很欣喜。虽然成绩还处于班级中下游,做作业也比其他同学慢一些,但是对于写作业的恐惧感和学习的厌恶,已经比以前少了很多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很多不良行为,渐渐离开了他的身体;他也因而得到了更多同龄人和大人的接纳;他看人的眼神,不再充满不安。我想,这是他终于慢慢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些许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表现吧。

    家长不能假设孩子都是克服困难的英雄,被指出不足,就一定能克服不足;恰恰相反,孩子的某个不足被多次提起,就会让他们以为自己骨子里就长着那个不足,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好认命。

    painting by森俊则

    知道“鼓励孩子”的好处之后,我们也许会苦恼,在面对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当下,是很难控制好情绪的,更别提鼓励孩子的;而正处于情绪中的孩子,也不会接受我们的鼓励。所以,我从《正面管教》一书中总结了几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也帮助我自己)。

    1、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下来,在冷静之后再做出下一步的行动。

    2、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一个满怀的拥抱,而不是苛刻的指责)

    3、引导孩子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采用合作或引导的态度,而不是惩罚的姿态。)

    4、安排一些小的成功,找出孩子能够做得到的任何事情,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显示他们这些方面的技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5、安排一段专属于你俩的“特别”时光。这段时间里,除了聊孩子的事情,你也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的心事。

    6、在大家都愉快地时候,花时间训练孩子,用角色扮演来向孩子演示其他行为方式,比如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哼哼唧唧。

    7、闭上嘴,采取行动。比如,停止哄劝,从沙发里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把她带到洗漱间去刷牙。不妨挠挠她的咯吱窝,既保持坚定的态度,又增添点儿乐趣。

    8、说出爱和关怀。

    9、承认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时候,是大人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10、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惩罚让我们感觉更好”,但是,惩罚只会让孩子暂停不良行为,并不会做出积极的思考。比如当你不在场时,坏行为会再次上演;或者孩子会花更多心思找出做坏事不被发现的方法;或者做出更加叛逆的行为以示报复;又或者最终在严厉地惩罚下,变得丧失自信。这些,都是惩罚带来的长期不良后果。

    知易行难。很多事情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很难,但是请一定至少努力一次,让自己“控制情绪、平静下来、鼓励孩子”的做法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反馈。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也常常用尹建莉老师这句话来劝诫自己——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要用“神性”来要求孩子。既然我们希望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那么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为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什么拯救熊孩子?——答案是:鼓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eg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