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最近很火的电视剧《他是谁》,看到第10集,碎尸案的真凶还没露出水面,强奸犯薛家健还没有正式以此罪名落案。
8年前,因为一场迟来的救援,导致队友被凶犯割喉身亡,卫国平一直在愧疚中无法自拔,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一刻也不愿意懈怠,整日绷起警觉的神经。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卫国平开始失眠,这个状态持续了8年。
失眠是痛苦的,大脑长时间过度亢奋,终会有崩盘的那一刻。卫国平经历过这段难熬的时光,可是,当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化成为习惯时,才是真正“恶梦”的开始。
每一种心理状态都有一个起因,卫国平的心魔就是割喉案的真凶。恶人仍逍遥法外,让他无法面对死去的队友,让他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误,他不愿意打败自己的心魔,他不愿意走出自制的困境,唯一能让他找到内心平衡的方式就是持续地工作,积极地破案,奋力地找出每一个凶犯。
执着的尽头是偏执,而偏执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有多少人劝说过,安抚过卫国平,因为局外人都很清楚队友的死并不是卫国平的错。执念太深的人,会一头扎进自己构建的逻辑里,那是很难被别人破开的心结。
《他是谁》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案件之间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剧情曲折,又巧妙反转,引人入胜。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物的设定并不是空穴来风,可有可无,越是看上去不重要的角色,越是需要观众认真去揣摩,比如吴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吴克是省里派到刑侦队传授破案经验的专家教授,他的刑侦课深受警队人员的青睐。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学家,他能够通过疑犯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去获得新线索,只不过,这种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并没有得到卫国平的关注。吴克看上去“不务正业”,却是全剧中唯一一个可以把卫国平骂醒的人。
他坚决不顺着卫国平的情绪和想法与之沟通,因为吴克深知,要把一个在“泥潭”中痛苦挣扎的人拉出来,除了借助外力,还得靠本人自己的意志。他必须激怒卫国平,破开他心中的郁结,把心魔击碎,让他自己出于生命的本能,从困境里站起来。
吴克说:“你是个人才,一个优秀警察应该有的特质,你都具备。忠诚、勇敢、执着、不怕困难,你的经验,头脑,你的领导能力都很出色。可是,你的缺点,也是你最大的优点——执着。执着这东西它是个双刃剑,要是没有恰如其分的控制,那它很有可能变成一个致命的弱点,变成偏执。”
这是领导说话的艺术,欲扬先抑,为自己接下来的观点埋下伏笔。卫国平知道,说他偏执的人不止吴克一个,可是其他人的话都是浅尝辄止,唯有吴克是直面问题,大胆分析,给出的判断直击卫国平的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吴克说:“作为一名老公安,我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一开始是震惊,你也不愿意承认,然后是愤怒,是悲伤,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情绪就会变成一种自责。你会问自己,为什么死的那个人不是我?你会觉得活着是一种太沉重的东西,会让你觉得喘不过气来。你不敢喝酒,你甚至不敢睡觉,恐惧一切可能会让你失去冷静的东西。
吴克没等卫国平反应,也完全不给他辩驳的机会,因为所有用来思考的时间都是卫国平逃避本质问题的借口,而吴克已经把他的心理状态描述的清楚详细,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让卫国平根本来不及反驳。
吴克说:“因为哪怕是一点点,一瞬间的脆弱,都会让你觉得死去的战友还在。就是这样的压力,它会让你想到唯一能够逃脱这些困扰的方式,就是破案,不顾一切的破案,找到他,抓住他,这样才能让你告慰战友,才能解脱自己。”
面对吴克一层层揭开卫国平藏于心底多年的伤疤,他开始愤怒了,情绪不受控制的激动起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懂得自己的感受,众人所看到他的“偏执”,卫国平根本就无所谓,只是这一次,吴克和别人不一样。
吴克说:“我经历过和你一样的事情,我也走过同样的弯路,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被这种情绪左右,不要失去你的冷静,这是破案的大忌。”
吴克善意的“感同身受”对卫国平很有触动,一团怒火突然被压了下去,卫国平开始冷静,面对眼前这位吴教授,他好像有了新的认识。卫国平和吴克在各自的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成就,他们之间不问输赢的“较量”,让观众看了直呼过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吴克是在帮助卫国平打开心结,当其他人对“恶意”一词发表看似正义的见解时,吴克却给出了不同的角度。人人都将“恶意”指向犯罪分子,难道作为大众自己就和“恶意”绝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侦办人员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无论罪犯是否落网,对疑犯的“恶意”其实已经开始。
先认定其有罪,在此基础上再去推定有罪的事实,所以,一旦发现案件中的小线索,就会放大它,从而加固“认定有罪”这个逻辑。假若线索与自己的逻辑相违背,刑侦人员看到的不是另一种可能,反而是用怀疑,排斥,甚至忽略它,推翻其它可能性。
这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让卫国平把8年前割喉案和8年后碎尸案硬拉在一起,找出它们存在关联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无限放大自以为是的关系,这是一个成熟的刑侦人员不该犯的错误,卫国平对案件的“恶意”行为,会导致他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变大,以至于离真相越来越远,严重者,甚至会带来新的祸端。
吴克说:“卫国平,你觉得你在破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过因为这种特殊的恶意而影响你的判断?甚至判断失误?”
面对吴克的质问,卫国平承认了,他的诚实和勇敢是对抗“恶意”的第一步,说明他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打破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从吴教授的这堂以“恶意”为题的刑侦课上受益良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卫国平在慢慢改变思路,他开始接受自己犯的错误,并愿意为此作出改变。他深知,作为一名合格的侦办人员,应该时刻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能因为自己的执念紧紧揪住一个疑点,直到把自己逼进死胡同,继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折磨且痛苦的。
吴克凭借他的经验和学识,成功的把卫国平从8年的“泥潭”中拉了出来,而卫国平也会因为吴克的“这堂课”重新认识自己。以卫国平的才干和能力,只要走在正确的办案方向上,将罪犯缉拿归案是迟早的事。
冷静的人,会让罪犯不知所措,只有焦急心乱的人才会轻易掉入罪犯的陷阱。让罪犯着急,他就会露出马脚,这个时候,守株待兔的人就是机智从容的自己。
《他是谁》指得不仅仅是罪犯,还有被执念迷惑了双眼的自己。当一个人被“偏执”牵着鼻子走,他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分不清楚。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也是因为一种执念使然,错误的执念会把人送上绝路,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之言。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是错误,还要错误的走下去。如果我们无法回头重新来过,那就从现在起书写一个向善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