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生意往往需要一些本钱。作为购进与销售之间的周转资金。
特别贫穷的人,因为做生意缺乏本钱,往往成为做生意的严重障碍。
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曾经扶持过一个小镇子上,没有本钱做生意的妇女。格莱珉银行,带给这位妇女,可以去批发一袋土豆的钱。这位妇女,就拿这些钱,每天去批发一袋土豆,在小镇上摆摊卖。慢慢的他系里来购买更多土豆和其他蔬菜的本钱,她就在小镇子上,租了一个店面,开了一家蔬菜店。依靠这个蔬菜店,这位孟加拉小镇上的妇女,可以让他的全家过上温饱温饱的生活。
但是,想做生意又缺乏本钱的人,往往没有这位孟加拉妇女这样的幸运。要是你没有钱的时候,越是没法借到钱,因为有能力借钱给你的人,都会担心你做生意会失败,担心这些钱收不回来。银行更不可能给没有本钱做生意的人贷款,除了那个,孟加拉穷人银行格莱珉。
缺钱,对大数多数人来说都是做生意的一个障碍。但是,对于最优秀的生意人来说,可能成为他们展现智慧的一个机会,还可能,因此,被逼出来,非常非常好的交易结构。还没有看这篇近路不走这篇文章的人。先打开这个链接,看一看。在里边讲了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他正是因为没有本钱,才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而且,用来10多年的时间,依靠这个模式带来的优势,也就是,所形成的市场权利,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开疆拓土,逐渐成为这个市场的领袖。
过去的生意人,都是靠自己的利润积累,逐步滚雪球来增加自己的本钱,当本钱都起来的时候,又换了一个名字,叫做资本。一个生意人的资本多了,他会投资不同的生意。这时候啊,他已经兼职做资本家了。他的不同的生意之间,也会形成某些结构。但这个结构,不是在生意层面上的。而是在投资方面的。
最常见的利用多种生意结构的方式。是利用不同生意之间的交叉补贴,来进行市场绞杀。因为这是拿其他生意做援军,来对付那些没有其他生意的竞争者,往往让那些竞争者无力还手。
市场绞杀是常见的对付竞争者的方式。这是战略学家莫爱谈论的话题。这些大开大合的故事,一般都很吸引人,但到时候看完热闹,也学不来。因为每个生意人的条件并不一样。
说到这里来,把市场绞杀这个很具体的操作,也多介绍几句。
交叉补贴,往往是用成熟的声线,所产生的利润,去补贴,初创的声音深一线,不可避免的亏损,有如同一个家庭,让老大去打工赚钱,供养弟弟去上大学。这还是一个生意人,在自己不同的生意线之间的策略,问题是让新新的遵义县能够生存和成长。但是当这种交叉不起,用于绞杀竞争者的时候,就会直接价格拉到成本一下,让竞争者,越经营越亏损,知道亏得没法再亏,不得不退出市场。这就完成了一次市场绞杀。
植物界有一些绞杀的案例。榕树在扩张自己的地盘的时候,对这个地盘上已有的乔木就要进行绞杀,以便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用于绞杀的办法,恰恰是交叉补贴。榕树有一种气生根,当她将树枝伸到哪里,树枝上就很快长成一些气生根,一直往下长,直到扎根的土壤里。作为一颗新生的树,在丛林里,长大并不容易。因为那个空间是被其他树木占据着。新生的树木太弱小,没有能力与大树抗衡。但是榕树不同。气生根,长成的新的树干,至于其他的树干相联系的。其他树干会输送营养过来,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发展自己,直到把这个地盘上,原有的树木给逼死。运作着多条生意线的生意人,往往也具备这种能力。
那些运行的单医生意见,但是规模庞大的企业,也具有市场绞杀能力。早些年,伊利,蒙牛对全国各地那些区域性的牛奶供应商是这样进行调查的。当他们打算清理一个区域市场的时候,他们就调动全国各地市场所创造的利润,这个区域的价格压到成本以下,迫使地域性牛奶企业亏损,直到退出市场。到后那些市场多如来牛毛的小型牛奶企业,我们就都看不见了。
还有一种格兰仕市场绞杀模式。他们在没有交叉补贴的情况下,直接把价格降到成本一下,然后,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再用这种市场规模,作为谈判筹码,去挤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从而转化为盈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一方式,格兰仕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直到所有的微波炉生产企业,都没有办法,达到他们的成本优势,不得不退出市场。
市场绞杀这个话题,本来是想放在本文的最后去说的,说到这里顺便就讲出来了,但这个位置并不完全合适。回头也许需要调整。
资本是生意的要素之一。过去的资本,都是靠生意人滚雪球积累起来的。现在资本已经成为要素市场商,最主要的一种要素。
但是生意这种要素可不同于,其他生意要素。第一,其他要素是可以拿钱买来的,资本这个要素,不可能拿钱来买,因为你有钱,也不需要到资本市场上来寻求资本。你只能拿股权与资本家交易。
但是,资本家一旦获得股权,就会全力加强,对一起生意的干预和控制,在极端的情况下,生意创始人会出局,深一点实际控制人发生了变化。因此,资本家,这可能是生意人的救星,也可能是生意人的克星。
国家有一部抄来的公司法,从法律的角度看,只有资本的权力,和利益,才不管你什么创始人部创始人呢?
生意人,没有办法为自己开创的生意申请专利。
因此,生意人,对资本家,还是应该保持警惕。是否要引狼入室。决策必须谨慎。
资本家也会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构造关系结构。生意人,就成了资本家的原材物料。资本家构建关系结构的方式方法,与生意人构造生意的方法,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也是处于不同的层次。资本会把不同主题的生意结合在一起。然后拿这个结合体的价值去吸引另外的生意加入进来,形成全新的结构。这种资本层面的结构,可以控制一个产业链,例如,潍柴收购了湘火炬之后,就掌控了一个产业链,可以用一个产业链的力量去进行市场开拓,以及打击竞争者,很多时候是碾压式的。
当资本家进行资本运营的时候。生意人,在生意的层面,往往是无所作为的。资本家并不在乎一个生意,创造的利润,他们看不上眼,他们会拿利润损失,当成自己的金融成本,当平静的生意市场遭遇资本的碾压之后,也是一片狼藉。
很可惜,我对资本运营,非常的不熟悉。曾经有一个机会,可以进入资本运营机构,但是我没有进入,凭着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来看,这样的机会可能永远都没有了。有一位年轻的资本家,曾经在北京一个饭店的大厅里,给我做了一个下午,1对1的辅导,讲的全是干货,他说,资本运营,就这些东西。很可惜,那个时候,我的理解能力不够,多年下来,也被我忘得差不多。如果我现在能够重新听这样这个辅导,我就能够抓住要害。我很奇怪,这么重要的一次,1对1的辅导机会,我为什么不录音呢?如果有录音,我现在会听上个三遍5遍。机缘这东西,错过了就错过了。现在即便我能找到高明的资本家,人家也不会实实在在的告诉你,这么多有用的靠谱的东西。这和读书是完全不同的。
当资本进入某个生意,并不是要靠这个生意的盈利能力去赚钱。他们要做的事,把这个生意梳洗打扮好,再卖出去,自己尽快退出。因此,资本家会是生意人,某个阶段的伙伴,但不会长期合作,卖掉,才是买进的目的。而
(二)
上面梳理了一下资本问题,接下来,再谈谈市场。
市场是生意人的生存空间。
对于生意人来说,第1个问题是市场准入。一个生意人,没有办法在一个没有资格进入的市场做生意。市场准入是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管理,特别是一些专门市场,会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第二,作为一个生意人,要认识清楚市场的规则,以及法治环境。这对选择是否进入某个市场,如何适应某个市场是很重要。
第三,要理解一个市场的文化。这是做生意的,点音乐,不理解某个市场的文化内涵,生意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做不下去。多年前,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文化背景,难以理解。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群楞头青小伙子,但是他们自己,却在那里愤愤不平,以为天下的真理都在自己手里。没结果呢,就是退出了市场,失去了市场。这是一个教训,无论一个生意人进入哪一个市场去做生意,都要用心去理解这个市场背后的文化要素。
第四,要认清楚一个市场的结构。弄清楚,这个市场上有哪一些市场主体,他们各自的市场地位,在一个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弄清楚,这个市场上,各个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指的是,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交易关系。
第五,还要认识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这个市场上,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创造着什么样的价值,与哪些市场主题拥有最密切的交易关系。
第六,认清市场生态,做市场生态净化的推动者。尽可能不要做市场秩序的破坏者,除非你能够领导市场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更优化的秩序。
市场生态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生意,做不下去往往是因为这个,往往是因为这个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貌似也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说某种产品,是否被上下游所接受认可,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很多人感叹,产品开发易,生态形成困难。一种很好的产品,因为没有被上下游接受,不能形成规模,往往不得不退出市场。
市场生态的第2层含义,是说整个市场主体都在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企业从这种市场秩序中获得收益。
市场生态的第3种意义,可以用印度孟买这个达巴瓦拉案例来说明,但不会取名字。在《企业管理》杂志做编辑的时候,曾经编发过《达巴瓦拉:孟买持续123年的送餐服务》,链接过来。
第4种情形是商界大侠陈珉瑛这种链接模式,虽然陈总自称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交易结构,因此可以成为一种市场生态。《陈珉瑛:开创免费酒店新时代!》原文链接。
应该还有一些的,只是我一时说不上来了,那就暂时先说这些吧。
第七,操控市场。几年前,写过一篇案例。很短,复制过来吧!
写这篇文章是很纠结的一件事。有亲历者告诉了我这件事,而且是一个颇为惊心动魄的商业故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商业逻辑令人惊叹,甚至令人痛恨。我作为《生意眼》的编辑,是发誓要当好大家的“阅读秘书”的,对于这种亲耳听到的故事,更不应该私藏。但对于故事中的“事实”,我又的确没有权威的消息来源,并且我也不能把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亲历者作为消息来源。那该怎么办?
原始故事肯定是不敢转述了,因为这是一个当年人人皆知其事而有无人知其内情的事情,讲这个故事难免不引起轩然大波,而有人“追究”的话,我又拿不出消息来源来,可能会惹是生非。即便直接分析其商业逻辑结构也容易引起同样的问题。在《和商模式》私密QQ群里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朋友建议我换一个完全不同的事情来说明相同的商业逻辑,也就达到传递商业经验的目的了。那么,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板栗”市场炒作的事情吧(“板栗”是我用来替代原来哪个真实的案例中的商品名的)。
话说某年秋天,山东省板栗喜获丰收,一个板栗生产基地县(就算是我的家乡莒南县吧)的县城里那些农副产品收购商开始活跃起来,整理仓库,修理器具,准备大干一场。令他们惊喜的是,新板栗刚刚开始收获,就有一客商来到县城,找到这些农副产品收购商,不但与之签订了大额的板栗交易合同,而且给出的价格比去年的收购价每斤高出1元,而货款提前到位。合同约定,按照标准收购最优质的板栗之后,各收购商要代为储存,由客商根据储存时间支付储存费,也约定了商业保密措施——特别是不能向其他板栗渠道商透露板栗收购储存信息。县城里的收购商都很高兴,也很卖力的把全部板栗的70%左右的优质板栗筛选储存起来。
其实这个花大价钱收购板栗的客商并非是传统的板栗渠道商,他从来没有经营过板栗,只是碰巧把板栗当做了炒作的一个“题材”。据说他联络了海外的资金,在板栗收获季节一举收购了全国新产板栗的70%左右。而且收购完成之后,他并没有将任何一个地方的板栗运走,而是统统放在收购商手里代储。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显山不露水,整个过程无声无息。
他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买通几家媒体,发布了“今年因为板栗产区天气干旱,板栗大幅减产”的消息,然后雇用水军在网上转贴。
市场上本来就有一批板栗渠道商每年都靠倒卖板栗发一笔小财的,看到这样的消息自然沉不住气,许多人赶紧赶往板栗产区,找那些当地的收购商了解情况。他们看到的情形的确是能收购上来只是那些质量很差,数量不多的板栗,而且价格还远远高出他们的预期。于是这些惊慌的板栗渠道商就把板栗减产的信息在渠道内传播开来,零售市场上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消费者也跟着吆喝——当时正处于今天这个东西涨价,明天那个玩意涨价的时候。现在不用那位客商去收买媒体了,媒体现在是主动过来凑热闹。因为当时“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都是热门话题,媒体自然不会放弃这次板栗热,在渠道商、零售商、消费者、媒体的互动中,板栗的价格就扶摇直上了,变成了去年市场价格价格的十倍、二十倍。
现在,最奇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板栗产地的渠道商一天要接待几波拿着钱来购买板栗的渠道商,并且价钱已经是最初收购价的几倍、十几倍。收购商们知道自己的仓库里就存着很多物美价廉的板栗,只要能准许他们卖,转手就可以赚大钱。但这些县城里的收购商多数是从过去的供销社下岗职工转化来的,老实本分,签订的合同是不敢违背的。他们就开始联系让他们代购代储的客商,问能否再以较高的价钱把这些板栗返销给他们。从客商哪里反馈回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只要各收购商按照统一规定的价格把库存板栗销售出去,不降价,不拿储存的板栗冲击市场,可以放开销售,销售之后还给这些收购商高额提成。这些县城里的渠道商从来也没遇到这样的好事,当年的收购已经大赚了一笔,再销售出去还能大赚一笔,并且毫不费力,只要请拿着现金找上门来的渠道商把板栗拉走就成。
这些优质板栗的出现,也让渠道商兴奋得很,前几天还以为当年在板栗上没得可赚了,没想到自己还弄到一批优质板栗,高高兴兴回家批发给下家了。就这样没多长时间,那位板栗炒家的板栗又销售一空,不但全部投资如数回笼,更奇妙的是他根本就没有看过板栗一眼,既没有运输板栗,也没有储存板栗,仅仅是在银行走了走帐,全国银民就通过大吃高价板栗把几个亿的利润送到他的腰包里了。
看到这里,任谁都应该知道什么叫做市场炒作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