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你好!
这里是心晴的育儿说!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别:被动模式、攻击模式、被动攻击模式、自信模式。
如果我们抑制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一切都好,就是处于被动模式。在被动模式下,我们嘴上说着“是”,心里想着“不”,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害怕激怒任何人。被动模式的父母不愿让孩子难过,迫切希望得到孩子的爱,因此屈服于孩子们的要求。
如果我们处于攻击模式,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会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手段,强追他们屈从于我们的意愿。这种做法也许表面看来有效一一阻止了错误行为一但我们会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孩子不会与我们亲近,因为我们在感情上无法为他们带来安全感
被动攻击模式的父母通过羞愧和内疚来控制孩子。也许他们不会直接攻击,但那种隐约的内疚感和控制欲,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害处很大。孩子会认为,他们对父母的需要和快乐负有贵任自己的意愿要排在后面,而这种想法并不恰当。如果你说:“家里这么多孩子,只有你搞不清怎么摆餐具。”这会令孩子感到羞愧。如果你告诉她:“我昨晚一夜没合眼,你坚持要参加班级旅行,我担心怎么オ能付得起那笔钱。”她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内疚。这些都属于非常不健康的亲子相处模式。
如果我们处于自信模式,就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之船的船长。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和孩子保持健康的界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需要、愿望、感受和喜好,不会因为孩子与我们有所不同,就认为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不需要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不担心他们会感到不快乐,同时也认识到,如果我们为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会妨碍他们培养真正的毅力。孩子知道,我们爱的是他们本身,而不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使我们面上有光。
我是心晴_家庭教育终身分享者和陪伴者
愿我们彼此成长、各自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