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已经上完,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我在模仿肖特的课例前加入了情节梳理:以“皇帝爱新装”为例继续梳理故事情节。这篇童话的条理特别清楚,学生预先也做了一定的准备,上起来还是流畅的。因为加入情节分析导致课堂流程一节课没有完成。由童话引入现实的反思还没来得及涉入。于是我顺势将续写故事作为当天的家庭作业了。
今早上课时,我先抽查了学生续写的故事结局。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即使皇帝发现受了骗,但因为虚荣、死要面子、爱衣癖、骗子巧舌如簧等因素,最终不了了之或继续受骗;另一类主张皇帝经此闹剧的打击最终醒悟过来,惩罚骗子,改掉恶习。有极少数同学更极端:皇帝因为受了嘲讽就大开杀戒,将说他没穿衣服的人统统抓去服苦役,引起民怨沸腾,最终丢了皇位和性命。当然,这也可以归入第一类。这两类,一类延续皇帝荒唐的个性,一类让皇帝发生转变,都有合理之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所以都能有话写。
在学生续写的基础上,我给了学生肖特修改后的结尾,将说真话的小孩换成他的爸爸,将传递真话的大人们换成小孩,让学生分析哪个结尾更好。一开始,所有学生都认为课文的结尾好,理由也很充分:儿童比成人更天真无邪,这是他们天性;儿童不会考虑有什么可怕的后果,不懂“三思而后行”;那句真话的口吻不适合成年人。当我让他们再想想时,不同的声音冒出来了:这样结局可以增加文章的荒诞性(被同学驳回,不需要为了荒诞而荒诞);孩子受大人的影响会失去判断,大人反而更容易看清事实的真相。我挺喜欢第二个观点的。孩子虽然单纯,毕竟幼小,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大人即便虚伪,毕竟老练,更容易认清真相。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弄潮儿”,他们坚强、勇敢,努力冲破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的习俗,为社会带来希望,带来光明。
需要看到这篇童话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大人。或者说作者不仅在教育孩子,更在教育大人。是所有的大人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大染缸,把自己摆上尴尬的位置。大人们是时候该反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