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只要放下攻击的念头,我就能由眼前的世界脱身
这是整部《练习手册》至关重要的一课,它阐明了世界的本质,指出什么才是救恩以及什么不是救恩。另一可贵的特质是,它用词浅白,不给我们一点点误解的余地。当然,这并非表示读者不会无所不用其极地略过它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
这一课的标题本身即含有相当强大的棒喝作用。我们所在的世界其实是一座死亡阴谷,充满报应、暴力,以及种种苦难。也许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个享乐的世界,但世间的快乐永远如昙花一现,在它消亡之刻,我们的焦虑与愤怒往往随之生起,特殊性也会感到失落,因之,痛苦更是势所不免。为此,耶稣点醒我们,脱离痛苦之道,不能依靠改变世界,而是在于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1:1-3)今天的观念提出了摆脱恐惧的唯一可行之道。此外没有任何妙方,其余方法毫无意义。唯独这个方法不可能失败。
应付恐惧的办法,并非压制恐惧,也不是改造世界或身体,唯一摆脱恐惧之道,乃是改变它的起因,也就是分裂的那一决定。世上有不少解决办法颇具一时之效,但终究不是万灵丹。换句话说,我们若采用世间的解决办法,不论它们看起来多么高超,或会带来多大好处,都不可能持久,因它们罔顾了痛苦不安的真正起因。回想海伦在笔录初期,也曾要求耶稣消除她的恐惧,耶稣语重心长地作了以下的答复(这一段话日后还会一再重述的):
修正你内心的恐惧,那才是你的责任。你若求我帮你由恐惧中脱身,好似声明那不是你的责任。你该求我帮你面对那让你恐惧的制约心态。构成恐惧的因素必然脱离不了分裂之愿。……你很可能一边抱怨恐惧,一边却纵容自己沉溺于恐惧之中。……如果我在你的想法(因)及其后果(果)之间插手干预,等于干犯了世间最基本的因果律,也就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如果我藐视你思想的力量,对你没有一点儿好处。这也与本课程的宗旨背道而驰。最好的办法还是提醒你,你对自己心念的防范还不够周密。(T-2.VI.4:1-4;VII.1:1,4-7)
耶稣这番话直接点出海伦选择恐惧的那股心灵力量,他要海伦把焦点由烦恼的后果转移到它真正的起因上头。
(1:4-5)你的每个念头都在构建你眼前世界的某一部分。那么,你若想要改变你的世界观,我们必须对你的想法下一番功夫才行。
这几句话可说是耶稣对因果律的另一简明阐释,说得如此直截了当而一针见血;我们的念头才是万事万物的起因,世上所有的经历全是后果而已。不过,这个原则只能从心灵角度来解读,否则很容易误解成「我们内在的念头会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负面影响」。好比说,你对某人很生气,忍不住诅咒他,后来那人不巧出了意外,于是你很可能把这起事件误解为老天给你的一个教训,要你为那人的不幸负责。其实,耶稣绝不是要你为自己讨厌的人发生不幸而内疚,他在这里说的念头纯属心灵层次。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从梯子摔下来,基本上可说是那个人自己作的选择,但如果这件事激起你的情绪反应,表示你也加入了他的选择,如此而已。但请记住,那个你,并不是你心目中的你。
所有的念头都出自心灵,而非大脑,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大脑想出来的,但《课程》一再告诉我们,大脑并没有思考能力。耶稣的一切教诲,纯粹是针对心灵层次而发的。别忘了,心灵存在于时空之外,我们所处身的时空世界乃是分裂之念幻化出来的。只要我们还相信自己活在这儿,就会觉得世上的一切非常真实而且符合我们一手打造的自然律。打个比方,一个人若喝了毒药,身体必然承受后果,结果可能病倒或死亡。然而,这表面上的有形之因(喝毒药)与有形之果(病倒与死亡),其实全是背后更大的因所形成的后果而已。那更大的因不外乎这疯狂一念:「我要证明上主错了,我才是对的;我要证明分裂真的发生了,身体才是真实的存在。我这罪过一定会招致后果,那就是我的死亡。」
显然,本课的宗旨不在于解释这些形上理念,那是《正文》的任务,但这一段课文分明已蕴含了那个形上原则。耶稣并不期待这个练习阶段的学生对《正文》的形上理念有一全面而彻底的了解,但他期待我们开始付诸练习,只要持之以恒,我们迟早会掌握到《奇迹课程》的形上要旨。总之,请别忘了先前说过的:世界就是为了防止我们意识到自己心内的那些念头而打造出来的。
「我们必须针对你的想法下一番功夫才行」,千万别对这句话掉以轻心。这一套训练起心动念的课程,教导的便是如何改变心念及自己的看法。从修持层面来讲,改变自己的想法其实就是改换自己的老师。推到究竟,《奇迹课程》就是「我要继续跟小我学习如何看待世界,还是选择耶稣或圣灵为我的神圣导师?」选择以谁为师,决定了我会继续让罪疚、愤怒或痛苦之念缠身,还是会满怀平安与宽恕之念。为此,若想深入这部课程,迟早得与耶稣或圣灵建立关系,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的正念之心和正念之见,以及相应的行为都是由这一关系衍生而出的正果。
(2)既然你眼前的世界是出自攻击的念头,那么你必须学习看清,你不想要的正是这些念头。只知哀悼世界,无济于事。存心改变世界,也一样无济于事。世界无法改变,因为它只是一个后果而已。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你对世界的想法。你一旦改变了那个因。后果自会随之改变。
若要达此目标,我们必须先接受「世界是出自攻击的念头」这个前提。广义来讲,整个物质宇宙确实源自一个攻击之念;从个人层面来讲,由生理/心理之我构成的个人世界,同样源自攻击的念头,也就是「我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信念。
我试着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来表达耶稣的意思。假设我们很讨厌墙上的一道影子,我们绝不会去找影子算账或直接在墙上做任何改变,而罔顾那投射出影子的实体。不喜欢那道影子,应该去改变它的实体才对。任何想要从墙上移除阴影或改良阴影的行为,可说是愚不可及。说穿了,整个物质宇宙和那阴影并没有多大差别,这令我们联想起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为此之故,耶稣才会说我们经常引用的这句话:「不要信任自己的善意。仅凭善意是不够的。」(T-18.IV.2:1-2)世上有不少用心良苦之人,努力试图转变、修复或改良世界,他们很可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效,但是,如果对于世界背后隐藏的分裂之因一无所知,最后必然徒劳无功。
此外,「存心改变世界,也一样无济于事」,这类说法也常被奇迹学员断章取义,将它曲解成「我们真的做不了什么」,甚至误解为应该任由强奸者逍遥法外、坐视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或者放任环保计划一败涂地,更不必操心我们把什么东西塞进胃里……等等,反正世界和身体都是虚幻的,我们只需改变自己的心念就够了。所有这类的说词,根本都和耶稣的教诲背道而驰。没有错,终究来讲,宇宙确实是虚幻的,而且没有一物具有意义,但只要我们还相信自己活在世界上,身体就具有象征意义。在我们能够彻底舍下身体之前,必须先改变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由分裂转为合一的象征,由攻击转为宽恕的象征。
我们再回到「撤换老师」这个中心主题。如果选择以耶稣为师,他便会教我们如何以世界所能了解的形式活出爱来。针对这点,《练习手册》第一百八十四课会作更清晰的解释。总之,我们不该扭曲这段课文,把它当作「不为世界或自己或他人的形体尽一份力量」的借口。关键在于,不论我们为世界或为自己做什么,都应该在耶稣的教导下进行,而不再听命于小我。《练习手册》第一百六十一课论及如何由具体事物学习抽象意义时,耶稣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需看清这一点,所学到的就已不可限量了。」(W-161.4:8)因此,我们只要在身体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上开始练习,终有一天,我们会了解灵性的伟大境界的。因此,别期待耶稣会跟我们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我会给你一切,反正世界只是个幻相。」那绝非他的用意所在,只因绝对的真相太可怕,我们根本不想知道,更遑论接受它了。只要我们还认同这具身体,就必须相信改变它在我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我们无需放弃身体,但也不可能从小我的噩梦直接跳脱到永恒真相,我们得先把小我的噩梦转成圣灵的美梦才行:
你那无聊的梦把上主之子吓得六神无主,以为自己失去了纯洁无罪,害他不只否定了天父,还与自己交战不已。这梦如此的可怕,看起来又如此真实,你此刻若唤醒他,他一定会受到惊吓,冷汗涔涔。你应在唤醒他之前将他领到比较温柔的梦中,安抚一下他的心灵,他才可能心无畏惧地迎向爱的呼唤。他需要一个温柔之梦,与弟兄重归于好,如此才能疗愈他的痛苦。上主愿他安详喜悦地苏醒过来,故给了他一条无需恐惧的觉醒途径。(T-27.VII.13:3-5)
意思是说,身体终于为另一目标效力,也获得了一个崭新的意义——成为化解一切罪咎与憎恨的工具。当心灵以这个新目标为志时,你自然会以爱心善用自己的身体,更仁慈地待己待人。至于你用何种形式来表达,一点都不重要,唯有选择哪一位老师才是关键。然而, 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想跳过中间的过程,只因我们活在小我世界的这张嘴脸实在不忍卒睹;难怪奇迹学员总想利用这部课程作为逃避现实痛苦的借口,并不真想把它当作化解痛苦的工具。
耶稣所谓的改变心念,其实是要我们改变心念中的老师。如果我们选择拜他为师,所有的念头、知见以及表现,自然会充满爱心。不过,请务必警觉小我的圈套,它最擅长如何让你以为自己选择了耶稣,而实际上却是选择了小我。这其实不难分辨。每当我们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以某种方式与他人分立,以某种行为凸显自己的特别之时,我们必然已经选择了小我。或者说,每当我们刻意否定身体,或过度注意自己的身体,这种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也是在拜小我为师。我们所需要改变的是这个选择背后的真正的原因: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耶稣错了,借之巩固自己的个体身份。别忘了,个体身份也属于一种特殊性,足以警告我们已经选择拜小我为师了。
除此之外,小我的特殊性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怂恿奇迹学员把焦点特别放在改变心念的结果上。我们并不否认当心灵改变之后,周遭世界也常会随之而变;但如果世界本身就是虚无的,这种改变又算得了什么。无论如何,攻击之念的必然结果,比如罪咎、焦虑、恐惧、消沉、不安等等,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只要放下这些攻击念头,平安会自然尾随而至。我们若过度在意后果的具体形式,反而是在引狼入室,让小我之念乘虚而入。所以才说,我们必须始终「只为上主及其天国而儆醒」。(T-6.V.三)
(3:1)你所见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报应的世界,世间的一事一物都成了报应的象征。
这句话说得很重,我们在《正文》也不时读到这类毫不妥协的说法。世上每一事每一物都成了报应的象征!何以如此?其中原委所在,我们若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等于在说上主不存在了;上主若不存在,表示我们谋杀了祂,那么,我们不可能不相信天谴必是天经地义的事。接着,我们会设法压下这个可怕至极的念头与冲突,继而投射出去,于是世界在我们心中便成了不折不扣的讨债鬼。当然,我们还可以赋予世界另一种象征意义,也就是圣灵的宽恕目的,只不过这一段主要还是在讨论小我。
(3:2)你所知所见的「外在现实」,不过是图像式地展现你自己的攻击念头而已。
「外在现实」之所以加上引号,因为外在根本没有所谓的现实可言。这句课文反映出耶稣说的:「你所有的想法都会在某个层次产生某种有形后果的。」(T-2.VI.9:14)这跟本课第一段所说的「你的每个念头都在建构你眼前世界的某一部分」完全不谋而合。至于「图像式地展现」,指的是投射,也就是我们不厌其烦再三引用的这句:「它(世界)是你心境的见证,也是描述你内心状态的外在表相。」(T-21.in.1:5)
总之,耶稣特别是指「凡在小我体系所起的念头,必然含有某种攻击的成分」。
(3:3-4)你不妨自问:这岂能称之为看见?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幻想,将那结果称之为错觉,岂不更贴切一些?
心理学将所有不真实的想法称为「幻想」(fantasy),它是满全希望的一种手段,这自然不能不仰仗小我的忠实伙伴「特殊性」。比如说,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受罪咎所苦,常常会幻想自己杀人或是向某人报复。(注: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应该由「所有防卫措施所『做』的,恰恰变成了它们所『防』的」(T-17.IV.7:1)这个观点来了解。)另外,每当我们感到极度匮乏,则往往会沉溺于美梦成真的快慰。说穿了,世间的一切,不论是特殊之恨或特殊之爱,全都出自一个幻想出来的念头。世界便是借着这个幻想满全了小我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躲开上主的避风港。既然世界只是幻想之念所造出的结果,它只可能存在于错觉里头。换言之,这有形可见的世界,原是心灵那一错觉幻想的思想体系打造出来的幻影。
(4:1)你只看得见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却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些形象的营造者。
这种否认心态,在《练习手册》第一百三十六课「生病乃是抵制真相的防卫措施」会有更详尽的解说。那一课为我们细述自己是如何造出疾病却又忘了自己其实是始作俑者。换句话说,我们这个作梦的人竟然忘了自己是梦的源头,反倒相信自己只是一个被梦到的角色而已。这是《正文》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以后还会提到。在此,我先引用几段最具代表性的章句,为接下来的深度讨论打个底子:
整个幻相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制造幻相的人看不出那是自己打造的,也看不出那些幻相是借着他自己才维系下去的。幻相的起因不论是什么,一概与他无关,他所见到的外界与他内心的想法是两回事。他丝毫不怀疑梦境的真实性,由于他根本看不见自己是梦境的制作者,梦境对他才会显得如此真实。……「你」,才是世界大梦的梦者。除你以外,世界没有其他起因,而且永远都不会有。(T-27.VII.7:6-9;13-1-2)
梦者已把梦中情景当成外界加诸于他的事件。现在,让我们把他投射出去的梦境归还给他吧!(T-27.VIII.6:1)
奇迹并不唤醒你,它只会帮你看清作梦的究竟是「谁」。……恐惧之所以挥之不去,只因你看不出自己原是此梦的作者,而不是梦里的角色。(T-28.II.4:2;7:4)
(4:2-3)你无法超脱这个世界,可是你能够摆脱它的起因。这就是救恩的真谛,因为世界的起因一旦消失,你眼前的世界还能寄身何处?
终究说来,我们无法超脱世界,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我们真正能超脱的,乃是告诉我们外面有个世界的那套信念体系。前文再三强调,这个信念体系是由「自我定罪」起家的,只因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谋杀了上主,如今方能取代祂的位置而自立为王。
唯有抵达「真实世界」,我们才算跳脱梦境,彻底与圣灵之爱认同,不再认同于世界之因,也就是天人分裂的信念。表面看来,我们仍活在世上,就和耶稣当年一样,但其实,真实的我们已活在世界之外。准此而言,世界对我们等于不存在了。
(4:4-5)慧见已经准备好为你取代你眼中的世界了。世上的种种形体,纵然原本出自仇恨,却在神圣美丽的光辉下脱胎换骨,重获你的青睐。
慧见,是奇迹的重要术语,代表正念或正见,与圣灵的救赎思想体系是同一回事。
这一段将我们带回第十五课「我的想法乃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意象」。那一课提到了物体周边透出的光辉,我已解释过,那是耶稣在回答海伦与比尔的朋友所提的问题,因此无需对那些用词过于当真,反之应该从内涵去理解,明白耶稣是要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事情而已。光明,象征着不同的眼光,故说「种种形体……在神圣美丽的光辉下脱胎换骨」。世间万物是在我们的光明知见下才显得如此美丽,只因我彻底转换了世界存在的目的。后文还会回到「目的」这个重要的主题。
尽管我们的种种形象原是仇恨投射出来的(请注意,「仇恨」一词说得比「攻击」还严重),如今它们的目的总算改变了。不论它们出身如何,我们一概待之以爱。可还记得,我们引用过《正文》针对特殊性所说的:「这是圣灵的慈悲知见下的特殊性,祂会用你所造的一切来发挥疗愈的功能,不再伤人。」(T-25.VI.4:1)当初,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体性及有罪念头,投射出这个世界;这个存在目的一旦改变,世界摇身一变成为人间的教室,让我们学习收回投射,把世界带回它的源头(心灵),我们终于认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这些美好的念头足以释放我们,它的美妙也会照亮我们的慧见及眼前的万物。
(4:6)因为你不再凭一己之力去营造它们了。
这是传达「心灵原是一体相通的」原则的另一种说法,而且这儿指的绝非任何形体上的一体。我们「不再凭一己之力去营造它们」,因为我们在选择认同耶稣那一刻,等于选择了合一而抵制分裂。这才是与耶稣同在的真谛。既然他是基督,又是上主唯一的圣子,那么当我在神圣一刻与他合一时,自然也和所有人一样,都成了基督。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体的,在小我体系内也不例外,因此,我一旦选择不神圣的一刻,等于向所有人宣告「我们才是对的,上主是错的」。换句话说,我们理当相信自己是分裂的个体,你也理当感到不公平,我也理当对你生气。为此,我们绝不是单独承受自己的妄念之果,也不是单独领受正念之果;我们若非看到小我的种种后遗症,就是看见圣子的同一心灵,即基督慧见。
无论如何,这个原则只可运用于心灵层次,不能套用于世界,也不适用于我们在世的经验。心灵只可能拥有两种念头,各有自己的完整体系。身为唯一圣子的我们,不是共用小我的分裂体系,就是共用修正分裂之念的救赎体系。
耶稣在《正文》中说过:「慧见和判断之间,你只能任选其一,而无法同时拥有两者。」(T-20.V.4:7)在慧见的眼中,我们全是同一生命,反映在人间即是同一目的。在判断的眼中,我们全犯了「谋杀上主而自立为王」的罪行,在罪恶感的惧迫下继续相互残杀,在小我非此即彼的生存原则下苟延残喘。由此可知,我们有能力强化小我的选择,也有能力提醒彼此:「我们是可以作出其他选择的。」
第五段是我这些年来教「宽恕三步骤」的主要灵感来源:
(5:1-2)今天的观念介绍给你一个想法,即你并不受眼前的世界所困,因为你能够改变它的起因。若要改变,必须先辨认出这个起因,然后放下它,如此它才能被替换掉。
所谓「辨认出这个起因」,就是认清问题不出在世界。如果我生气了,绝不是因为自己或他人的形体对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真正的原因始终出于我心灵的一个决定。这就是宽恕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放下它」。意思是说,祈求耶稣帮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正视自己的罪咎与攻击念头,明白我对他人的攻击只是虚晃一招的投射,那么,我对自己的攻击必然也是虚晃一招而已。为此,我始终是上主创造的我,我是祂唯一圣子的这一真相不曾改变过。「放下它」,意味着和耶稣一起用爱的眼光观看自己的咎。接下来,便是第三步骤:
我若真心祈求耶稣与我一同正视自己的咎,在那一刻,我的咎就会消失于灿烂的宽恕之光中。我只有一个责任,就是把咎带到他面前。这正是「亲自接受救赎」(T-2.V.5:1)的真谛。
我再简单总结这三个步骤:(一)先把我投射到你身上的罪咎收回自己心中;(二)就在与耶稣一起正视之际,我等于把内心的咎带到他面前了;(三)就在这一刻,罪咎烟消云散,因为我已经领受了爱与光明。要知道,爱与光明始终在我心内,只是一直被我的攻击念头禁锢在罪咎的暗室里,才不得重见天日。
(5:3-6)这一过程的前两个步骤有待你的合作。最后一步,则不需要。你的种种形象已被替换了。只要你能踏出前两步,便不难看出这一事实。
总之,我们的责任很简单,就是把小我的念头带到耶稣那里(这指涉出「小小愿心」的意涵)。整个世界都是这小我之念经过投射而打造出来的,我们自己也是如此被打造出来的。
正如同先前引用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早已过去了。」(T-28.I.1:6)我们深信不疑的一切,其实早就结束了,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世界还在,耶稣才会用错觉幻想来形容这个世界。(T-20.VIII.7,8)为此,我们得先转变自己的想法,不再坚持自己是对的,不再认为外面那个无情的世界老在迫害我们,我们才可能悟出救赎原则的真相。在冥冥之中,我们其实也已意识到「无情的世界是为了覆盖我们心里那更痛苦的罪咎世界才出现的」。总之,不论外在那个世界也好,或是内心的世界也罢,我们全都看错了!
(6:1-2)一天之中,除了在需要之际随时套用以外,今天的观念至少需练习五次。你一边环顾四周,一边慢慢地向自己复诵今天的观念,然后闭起眼睛,用心投入一分钟的时间省察心念,搜出任何攻击性的念头,愈多愈好。
我已经再三提醒,「省察心念」乃是《奇迹课程》的要旨之一。由于我们的攻击念头太擅长隐身了,凡是有心操练《奇迹课程》的学员,务必接受《练习手册》的训练,好好正视自己深藏不露的攻击念头。
(6:3-5)一有念头浮现,你就这样说:
只要我放下攻击______的念头,我就能由眼前的世界脱身。当你说这话时,心中注视一下这个攻击念头,然后搁在一边,继续下一个念头。
这个步骤为我们点明了「把幻相的黑暗带入真理的光明」之过程。请记得,这几课的练习并不着眼于直述真相的肯定语,而侧重于要我们把攻击念头带到真理的提示之言。我们都知道,把光明带入幻相,只会巩固幻相;反之,若将幻相带入光明,幻相便会消失于光明中。
(7)在练习时,务必兼顾你的攻击以及被攻击的念头。两者导致的后果完全一样,因为它们原是同一回事。你目前还认不出这一点,此刻,我们只要求你在今天的练习中将它们一视同仁。我们目前还在教你辨认眼前世界之起因的阶段。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攻击与被攻击的想法其实是同一回事,届时你自然会放得下那个起因了。
身为受害者或是加害者,本质上是同一回事。攻击就是攻击,究竟谁攻击了谁,并不重要。耶稣再次表明,他并不期待我们了解这些练习,更不指望我们会认同或相信他的说法,但他一直好言相劝,要我们踏实操练,而且他也明确地指点我们应该如何练习才对。
我们若懂得「自我打击(也就是咎)与攻击别人根本是同一回事」,便不难明白,在人间扮演受害者可说是最狠毒的攻击手法了。我们一旦视自己为受害者,别人就注定要为我们的罪而受到惩罚或付出代价。说得更直白一点,痛苦的受害者永远都会向外伸出谴责的指头。(T-27.I.1-4)为此,不再认同自己是受害者,可说是人间最难舍弃的幻相,只因我们整个存在都建立在自己是受害者这个信念——我不是自己选择来到人间的,那是我父母干的好事,我也没有选择这具身体、这副德行或种种困境,一切都受制于基因或外在因素。老实说,没有人不相信这套的。
对一般人来说,真的难以接受「活得欲振乏力,身不由己,其实是一种攻击」这句话,然而这正是本课的要旨。再说一次,耶稣并不要求我们马上接受这一套说法,他只希望我们仔细聆听,试图了解,并且记得把受害的念头放到今天的练习里,这样就绰绰有余了。他知道,在训练起心动念的课程中,我们还是刚入门的新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