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都是一幅热心肠,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高冷”。但工作以后发现朋友圈子越来越小,许多朋友都不再联系了,连身边的朋友都成为了“点头交”。
我掉入了“高冷圈”。
从小被教育凡事应该靠自己能力,借助别人的力量是“投机取巧”。
为了不欠别人的,我尽量不去麻烦别人,这就是我的原则。
直到最近,我打算改变这个困境,于是我开始打破这个三十多年的困局,在小区造一个“朋友圈”。
01 开荒建造“朋友圈”
看过许多朋友,每次过节总是往忙得不亦乐乎地往朋友家跑,有时候送去几箱水果,有时候送去几盒点心,
开始看见这样的情景,内心免不了一通咒骂。
但后来发现,别人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广,人脉越来越丰富,自己却落得个孤家寡人,冷冷清清,连互相问候的朋友也屈指可数了。
于是自我反思觉得自己也应该改变点什么,于是也学着在朋友群发点问候语,节日也给身边的朋友送点水果什么的?。
在小区里试验性的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朋友慢慢多了起来,人际关系逐渐好转起来。
周末反思发现,其实朋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并不需要有多昂贵,也许就是自己学做的包子花卷,又或是老家带来的土特产,但是在互相来往中,并不熟悉的两家人就被这小小的礼物联系在了一起。
慢慢的,大家似乎都有了默契,有什么好消息大家一起分享。
商场打折的消息在家就能知道、谁家新生开学、谁家里有困难,都不需要特别去打听,只要事情一发生,立马就会有人自动来帮忙,小区里变成了一个“朋友圈”。
图片源于网络02 互相帮忙背后的逻辑
开始的时候我不理解为啥小区这些人都喜欢扎堆凑热闹给别人帮忙呢。
后来家里遇到了点事儿,享受到小区“朋友圈”的便利,我才明白了,原来帮忙的本质其实是“众筹模式”。
成年人的交情中哪有那么多纯粹的青梅竹马和友情交往,更多的是利益交换和相互帮忙。
往往一家人的力量难以对抗不确定的社会压力,只有大家抱成团才能共同抵御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
想明白了这一节,我也愉快的投入了小区“朋友圈”建设。
03 小礼物走一走,感情更长久
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从小受到的不要麻烦别人的教育模式影响,于是工作中习惯于自己事情自己做,从不去主动麻烦别人。
即使在成年人之后,一边鄙视着别人投机取巧互相拉关系,一边感慨着自己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小,更多的朋友慢慢变成了陌生人。
其实互相帮忙和各取所需,原本就是成人世界运行的基础规则,本无可厚非。
但更多的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看待这一事件,把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忙跟职场厚黑学相联系,互相馈赠礼物跟溜须拍马人为编织在了一起,使得人际交往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但,缺乏物质联系的交往总是显得脆弱和不牢靠。
图片源于网络往往有着物质和利益交换的友情比纯粹的交往来的更可靠。
物质的交往本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只要你抱着一颗至纯至真的心,即使是物质交换的友情,也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纯粹的友情关系。
如今的我,不再对物质交换的友情感到恐惧,不再对相互馈赠礼物感到厌恶,不再拒绝节日问候。
相反,我更喜欢在适当的时候用物质包裹的小礼物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套用简书文章底部的一句话:“小礼物走一走,感情更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