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些成长的必经之路,别人的经验是无法替代的。
(1)
上一次关于苏享茂的文章发表之后,有读者评论说,他一个奔四的人了,怎么还能这么单纯?哦,难道年纪大的人就一定成熟,不犯错吗?
我见过有三四十岁依旧不懂社会规则、被人耍的团团转的成年人,也见过十几岁却沧桑成熟的如一个中年人的小孩子。
我想说的是,成熟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有关。
网络上曾经有一则新闻让人们大感吃惊,标题是《老人不听劝先后汇给骗子42万,银行为劝阻曾临时关门》。
事件过程是这样的,银行保安看到一个老大爷边打电话边在ATM机上汇款,银行保安觉得不对劲,就上前劝阻,可老人不听,忙着汇款,然后保安就报告给了大堂经理,经理上前劝阻,仍旧未果。后又报告给银行行长,劝阻仍未果。为防止老人被骗,银行关门报警,民警将老人带回派出所。民警拿出诸多电信诈骗的案例,以案说法向老人详细讲解了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老人仍未被说服。被民警送回家之后,老人再一次去另一家银行汇出40万,被骗。老人报警。
这位老人的年龄不大吗,社会经历不多吗?民警给他看了诸多电信诈骗案例,为什么还是坚持汇款?
事件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法对此作出评价。然而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的经验教训"无感"呢?
历史上的聪明人都是以别人的经验为借鉴,而不需要自己去吃亏。他们可以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防止自己重蹈覆辙。
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智慧。他们会把别人的案例拆解开来,细细的研究其中的前因后果,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结论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规律,一种共性的普世的观念。历史上的谋略家莫不如是。
然而,大部分普通人却并不是这样的聪明人。如果没有亲身验证,就无法成为自己的经验。只有自己吃亏、犯错,才能修改自己的认知。
这也可以算得是一种好事,因为有时候为自己的决定买单,总好过为别人的经验之谈买单更好过一些。
(2)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讲的是他如何给外甥做思想工作。
他的外甥天资聪明,考进了清华大学。然而却是一个摇滚青年,痴迷摇滚音乐,对学习不甚用功,甚至打算毕业后摇滚音乐为生。家里人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作为家长,将外甥劝回了正途,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这次劝说成功之后,王小波甚至有一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领悟到了做思想工作的正确做法。
那么,后来这个外甥怎样了呢?他完成了学业,做了一个程序员。事业上没有大的发展,又放不下自己的摇滚梦想。他也曾经试着两头兼顾,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他只好放下音乐梦想重回技术领域。几年时间他胃病频发,事业也不太顺利。
2005年,他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身边所有被资本支撑的产品都呼啸而过,伴随着几十亿几十亿滚滚而来,之后又滚滚而去。只有我,依旧在原地抱着,最初的那些童真不放。青春逝去,再不复返,有时候醒来想为兴趣而活,真的这么挫吗?想实现一点梦想真的这么难吗?"
其中的悔意不言而鸣。人生蹉跎,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有些路,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错,只有自己尝试过、受挫过、成就过,才能明白那条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指望别人的经验少走几条弯路,有时候一辈子抵达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们也许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并非智者。不好好作死,就不知道路在哪里。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