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新阳光,学习爱的艺术在婴儿的发展与适应过程中,触摸安抚与哺乳相比更为重要。
2018年6月17日,正值父亲节,也是《爱的艺术》第六次课。李老师在课上讲到 “亲热的表达是每个人都喜欢的,看你敢不敢、愿不愿去做。”李老师还说到他的遗憾,一直以来难以做到去拥抱父亲,现在终于能拥抱父亲了,父亲虽然高兴,但还是有些不自然。还说到每次回老家,都会揽着80多岁母亲的肩,摸摸母亲的头,这时母亲的眼里总会含上泪花,记得当时听老师说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看了李老师今天的文章(见下方链接),反复读了文中加黑部分的内容,又看了心理学关于触摸的相关研究,一下子明白了李老师为什么要努力学着会去拥抱父亲,又想到李老师揽着母亲肩膀摸摸母亲头的举动,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一直以来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太过含蓄,特别是对父母,很少会主动表达亲热,但这种亲热,对于父母,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母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触摸也是我们与父母身心链接的最好方式。
心理学对触摸与依恋早就有相关研究。翻出2015年的学习笔记,犹记得当时摘录这部分内容时内心的震动。以下是当时摘录的相关内容:
心理分析学家斯普利茨曾对两组婴儿做过以下对比分析:
一组是在托儿所里,每个婴儿都由专门的保育员照料;一组是育婴堂里的弃婴,平均每个护士看管8个婴儿。前一组健康可爱,后一组则表现出以哭泣和悲伤为特征的抑郁症,这些婴儿很少对他人感兴趣,死亡率高得惊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是因为育婴堂里的弃婴与人接触的唯一机会就是喂食和换衣服的短暂时间,没有人注意他们和抱他们。
心理学家亨利·哈洛做过一个“绝望之井”的实验,该实验证明:
在隔离状态下的猴子会变得孤僻,不会玩耍,甚至会咬伤自己,缺乏性能力、缺乏社会能力、甚至缺乏做母亲的能力。
这一实验也说明了那些在严酷的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和情感发展都会出现严重问题,从情感来说,他们总是无法满足,他们非常需要拥抱和支持。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些一岁半大的婴儿,从严苛的孤儿院出来时,有严重的接触不良,被送到有精神障碍的妇女手中,她们给予孩子们爱抚与拥抱,使这些孩子恢复了正常。
哈洛还用恒河猴做了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实验,恒河猴对能够使其“接触舒适”的绒布妈妈有依恋,而对能够提供食物、样子相似的铁丝妈妈没有依恋。为此得出的结论是:
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经历对其在今后生活中爱的能力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亨利·哈洛发现,与饥饿和干渴一样,爱和情感也是一种强烈的基本内在需要,甚至比前者更强烈。
他说,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抚,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
哈洛的研究被列入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之一。哈洛曾提到,在听完他的研究报告后,一位妇女来到他面前说:“我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我就像是那只铁丝母猴。”
哈洛的研究也影响了福利院等机构对孩子的照顾方式,人们普遍认为,仅满足这些孩子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他们进行身体接触,所以,工作人员、护士、志愿者等应尽可能多地抚摸和拥抱这些孩子。
一项引用哈洛研究成果的研究已证明: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抚,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一项研究还表明:
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相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日常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治疗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较为不好。
触摸疗法在也应用到了心理治疗中,一位心理治疗师说道:我已经发现,尤其是在穴位按摩和治疗性接触之类的接触疗法中,专注及有意识的触摸会成为治疗互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上内容摘录自《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公开课、《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触摸的重要性,触摸不仅是获得儿童注意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的有效方法,它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很重要。
今天李老师在文章中通过对鸟的观察描述,强调了触摸的重要性,让我想起了《爱的艺术》课堂中讲过的内容,并整理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开始真正认识到触摸的重要性,也记起了2015年看到以上研究内容时震惊的原因——担心当年对儿子触摸安抚的不够。好在父母还健在,先从为父母按摩开始,与父母有更多的亲密接触。
最后把李老师文章中关于触摸的内容复制如下: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比如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的物体时,就会感到愉快,他们喜欢被拥抱和被触摸。恋爱中的男女,触摸会使感情迅速深化。触摸不仅使个体感到愉快,而且还使他们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社会心理学(教材,2012年版,第158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