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徵史海钩沉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作者: 秦川骏马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09:34 被阅读14次

中国人因受旧的礼教影响,旧时的婚姻一般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缘。特别在农村还是靠''布袋买猫"的方式定终身,基本上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按排命运。随着《小二黑结婚》的剧目出现,在一些发达地区人们才慢慢地有所觉醒,开始向世俗挑战,奋力与命运抗争。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下,仍逃脱不了历史的牢笼和束缚,冲不出根深蒂固的婚姻禁锢和精神枷锁,依然没有打破旧的婚姻制度,买卖婚姻的现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自从新中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提出了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争取婚姻自由的热潮中。五十年代大型迷糊剧《梁秋燕》就是当时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真实写照,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反响,轰动一时,至今戏仍久唱不衰。从此,男女青年才开始有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尽管如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受报恩之由,贫穷之苦和其它的缘故,自己的婚姻仍作不了主,婚姻包办,饱受其害,饮恨终生。

随着妇女能顶"半个天'',大大地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也彻底改变了女性的婚姻状况。封建传统的婚俗慢慢地被抛弃、一些新的婚俗和风尚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见面谈话。万事不离其中,婚姻仍离不开媒人(介绍人)。人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在农村,很少有自由恋爱,即使有两人相识,欲要相爱,也要有一个人在中间牵线搭桥,才能明媒正娶。一般都是由父母委托熟人给自己的子女说相,或者是媒人与双方的家长、子女熟悉,觉得两家门搭户对,男女双方情投意和,主动介绍,说媒牵线。也有父母为自己的娃盯下了好相,便邀请亲友作媒。不论那种形式,大部分都要经历见面谈话的过程,在约定相对瘾密的情况下,(防止婚姻不成,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俗称顿印头)羞涩相见,尴尬相谈。通过面对面直视、直言,听其语,看其貌,观其神,来确定初步印象,觉得对其有好感或合个人的意愿。有的就当面说同意,一次成婚。有的则不好当面表白,只能推脱就说告诉给介绍人。一般没有相送见面礼,即使说同意,也是象征性的小礼品,表达一点心意。那时候,思想仍很封建,观念保守。双方同意后,媒人就在中间商讨聘礼,一般家庭情况好的,好说话最少也得一份礼(24O元);稍差也,一份半礼;更差者两份礼以上。再就是两个或四个土布,四至八身布料和五六捆棉花(1捆10斤)不等。除此以外,另外还要为新娘购买"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纽机、手表、收音机)。不然少了一样,也把媳妇娶不回来!

二、看屋里,也叫订婚。女方家的父母、伯叔、哥嫂、舅妗等主要亲属代表在媒人的陪同下,前来男方家实地看家道,先看院子大不大;再看房屋好不好;厦子上的椽粗不粗;实际家境行不行;家里的人嘹不嘹;新郎长的帅不帅。当然,还要看今天的席美不美。去时,提上竹篮,裏着红袱,带上点心、小果子、麻饼、天蛾蛋、朱饼等四色礼,并给新郎的父母每人拿上一身的衣服布料和鞋袜、帽子、头巾等。还有丈母娘或未婚妻特意为新郎纳的麦穗鞋和绣的鞋垫,以显女红手艺。男方家设席摆菜,宴请关上席。并以肉吊子、白酒、捲(水)烟等和四种糕点、四种鲜果等多样四色厚礼相奉。

三、扯衣服。过去,成衣在市场上还没有流行起来,加之,在婚姻的旧俗中也很禁忌成货。扯衣服便成为女方作嫁妆的唯一选择。女方叫上她的亲属或闺蜜,赶集市,进商店,帮她看花型,选衣料,扯上几身衣服和几床被料。在当时,最吃香的条子绒,凡里精料子特别紧俏,还得要托熟人,找后门,想尽千方百计一定要买下。不然还害怕把媳妇闹"黄"了!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四、吃面(沟北叫換回搭)是结婚前的一项重要仪式,非常隆重。吃面这个叫法不知道怎么来的,也可能是两家人通过吃席,双方见面而来的,而且被大家公认,并流行了多年。虽然不比结婚的日子重要,但也要选个黄道吉日。农村有六腊月不定亲的禁俗,一般就按照民间流传的三、六、九,不要瞅选定上一天,由男方家选好,由媒人转告女方,再商量定妥。双方按照定好的日期便提前通知亲戚,以便让人家有足够的时间购买添箱。男方家便提前张落,割肉买酒,买烟备茶,搭棚盘炉,设席摆菜,安主摆祭,迎接新客。堂前一侧,摆放一张桌子,专门摆放聘礼,以便左邻右舍和亲朋观赏。一般为四色礼(烟酒、糖、肉、酒等)和四斤粘亲花,新娘的四身衣料,还有亲戚来时的布料和其它礼物。女方家也要带上不同的四色礼,如新郎的四色礼有:钢笔、本子、帽子、皮带等。孝敬公公婆婆的糕点食品类。并按照提前约定和商量好的,为新郎家的主要族亲长辈拿上缝制的鞋(意寓孩,谐音),刺绣的忱头,以示孝敬。而得到此礼的,都是行重门户礼的亲戚,必然要扯好料子,也就是俗称拿着料子换忱头。

吃面的席,当然是关上的硬咣咣席。先茶席,再酒席,下来上面食,最后为饭席。每席八位,客坐七位,首席留一位,由主人家重要亲、家属作陪。退席前,由媒人把两家父母叫在堂前,互换礼物,奉上大部分或全部礼金。送客话别。随后再说照相和领结婚证的事了!

五、照相。过去,乡下的街一街只有一个照相馆。尽管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在当时,照相不仅有愿意的,还有不愿意的;有主动的,还有被动的。如果,双方同意照个相,留个影,作个永恒纪念,皆大欢喜。而有的还害怕女方借着照相,到商店里再要额外购买不在礼数的衣物,往往因照相,买与不买东西发生不悦,甚至弄僵闹翻的。

六、领结婚证。人常说:''媳妇到门前,还得个老牛钱''。一般通常女方家还要向男方家要离娘钱和添箱钱。要是碰上难说话的人家,礼钱还要上坡(增加礼金),借着领证前再"坑"一下,多要一点。

在合选日子和领证前,将该说的话说倒,该给的礼物给完,全部兑现到位。娘家人才同意领结婚证。不然结婚新娘在家不下炕,回到门前不下轿,两家人闹得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七、嫁妆代糕。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尽管物质条件受限,人们还是想把婚事办的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制办嫁妆就成了女方家的大事,家里做,上集买;自己纳,请人缝,连刺带绣,精心制备。最重要的是要缝几床好被褥。嫁妆也代有政治性、时代性的色彩。如"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年代里,就有陪''毛选四卷"和劳动生产工具等。一般在端午节前结婚的就要带送端午的礼节,夏凉物品和粽子等食品。要是在中秋节前结婚的,还要带送糕礼节。叫来巷子里的能手巧妇,捏上一对大糕。拿出看家本领,彰显女红。送糕这一民俗源自于唐明皇李隆基。最早贵族以猪、牛、羊、马、鸡、鸭、鹰、犬八种羔仔作为礼物,寓意祝福女儿家牲畜成群,家业兴旺。九月“看女送羔”的习俗流传至今,只是将活畜变成面塑了!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八、结婚叫媳妇。男方家拉着食摞,摆放着花馍,拿着肉吊子、白酒、喜烟喜糖等聘礼,新郎和伴郎和押轿及叫媳妇娃去迎亲。最早是骡子拉的轿车,后来便成了骑上新62型飞鸽或永久牌自行车,随后换上手扶拖拉机车。女方家设席摆菜,宴请女婿,由新娘舅父作陪,女婿坐在人生第一次的''上港子"。那时候,能用拉煤的大敝车就相当阔气了"。拉人和拉嫁妆车,还得用上生产队的牛驴马骡混配的胶轮上。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新娘来到门口,由叫媳妇的娃在大门口拉扫帚,左转三圈右拉三圈。小姑在门口点上谷杆(干草)里边放着青颗盐、发丝,(盐见火响,有响元,头发有发财,火有红火避邪之意)。并鸣炮、撒五豆、喜糖和扔小馍。新娘在大家的簇拥下,过火进洞房,用袱子洗脸和扫四脚等礼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九、请客吃席。新客人来了由族长率领本族要员,站立在村口等候恭迎。主宾族长相见抱拳相呼(左手在上),嘘寒问暖。然后引领入盥席家中,招呼拂土洗尘,端茶递烟,叙长问短,休息片刻,等待入席。盥洗是新亲来了后暂休洗尘的地方。设立在主人家的院子前面两三家的本家族或环境很讲究的邻居里。一来与主人家较近,便于招呼;二来遵循不能有玩门而过的习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宴席。 开席之前,在相呼头(大总管)引领族长及本家要员,端上三镶碟子,一起步入盥席庭院,向贵亲族长代表一斟三看,表示敬意。并恭请入席赴宴。

席间。茶席看茶;茶果摆好后,族长要员并按辈份先后向宾客看茶。酒席凉菜上来后,依然如此,提执壶,端酒盘,拿酒盅向宾客反复敬酒看菜;热菜上来还要再看一轮,再斟上一次,以示热情,体现友好。席间是耍娘家人的时候,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向新客贵宾敬酒,女客们就将拿来织的布手帕借机发给新郎,伴郎和那些帮忙的人也参与在其中,争抢起哄,打闹取笑,好不热闹!上饭前,先祭祖,后拜堂。一对新人还要进行抓饭,把从娘家带来的煮角放入木斗里,伴郎站在高凳上,单手举斗,新郎与新娘欲欲跃试,经过忽上忽下的多次折腾,你跳我蹦几个回合的耍闹,伴郎才有意让各自抓上一把煮角(水饺。意寓生活不易,不可不劳而获)。厨房的小姑子下锅盛饭时,有意给新娘碗里多放上一些盐,搞点恶作剧取乐!

饭席上来又要奉茶添水,招呼用膳,伸手劝食,礼多仪重,热情不减,客气不至,始终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随着改革开放,洋俗侵入,新潮涌现,婚礼多元,个性浪漫。但我觉得还是中国传统的婚俗应该很好地把它传承和发扬下来。中国人的红白喜事的界线分的很清,就连用餐的筷子也是红事用红筷,白事用白筷。文化自信也必须坚持民俗自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澄城老哥镰山人的老婚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x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