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难找到像我这般规律生活的人。每天固定时间起床,上班,下班,写约1000字的文字,晚上8点下楼跑步,跑5公里回家,拉伸洗澡洗衣服看书睡觉。最经常碰到的邻居是一楼的老头老太太,若是早上遇到,老太太会夸真好看真利索,若下班遇到提着蔬菜水果的我,老太太会连声感叹不容易啊,而老头会在我跑完步时问一句跑了几圈啊,然后连夸几句好棒好棒。今天加班回来,同时遇到两人,突然就很想也找个凳子在楼道口坐会儿,和他们聊聊天,然后眼泪就差点儿掉下来,若每天下班遇到的是在楼下乘凉的是我的父母,那该有多幸福啊。
记忆中最深刻的类似场景是我读小学时,那时我所读的乡村小学和现在的作息时间还不同,每天的上学时间分三部分,早饭前的6:00到8:00, 9:00到13:00,14:00到17:00或者18:00,大概是这个安排,所以冬天时天不亮就去上学,小朋友们往往呼朋引伴,所以也并不记得有害怕的时候。每天棉袄棉裤甚至再加件棉大衣,一个个穿得球一样的小朋友走在街上。
冬天正好农闲,大人们便可以晚起床一会儿,爸爸一般是打扫院子,随便收拾收拾,便邻里一帮人在街边晒太阳聊天,妈妈便开始准备早饭,煮小米粥或者玉米粥,腾自己家蒸的大馒头大包子,爸爸经常从街上叫卖的小贩那儿买块豆腐或者猪肉,估计孩子们快放学了,就开始白菜炒豆腐或者白菜炒肉。
远看孩子们从胡同口走过来了,各家爸爸慢慢走回家,妈妈已经摆上粥、馒头、炒白菜,一家人围在生有炉子的房间里边说话边吃饭。孩子们讲着今天学的东西、在学校遇到的好玩的事儿,早饭时光都是在说说笑笑中度过的。
我家是在大家上学的必经之路上,经常我还在和父母说笑时,已经有吃饭快的小朋友跑到我家来找我一起去上学了。加快啃几口馒头吃完粥,抓起书包就和大家一起跑走了。
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都是在冬天,因为别的季节父母一直在忙,忙着农活忙着做生意,而我经常是自己回家热热饭菜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吃饭。要同时供三个孩子上学,父母不得不拼命挣钱。后来母亲经常说,孩子们小时候真的受委屈了,其实从来没有觉得是委屈。
后来初中高中时期,我一直住校,大概一个月回家一次,现在想不起是因为青春期还是学习压力大,那时候已经很少给父母讲在学校的各种见闻,经常是自己呆在房间里看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母亲时不时会抱怨,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说了。集聚太多,工作、收入、婚姻都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水平,竟然不知从何讲起了。
现在我有自己住的小房子,有时说爸妈,要不到我那儿住几天吧,要不我带你们去北京转转吧,去天安门看看,父母一直推说哪里走的开。于是一直也未成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