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种状态》张曙光
人的“理想”境界。理想是非现实的观念性存在。然而理想并不是虚幻的观念,它产生于现实并表征着未来,是现实的人对人的未来的预设与希冀。;莱布尼茨曾说:“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了未来。”
当未来还在时间之维的遥远彼岸潜伏时,它已经被处于时间之维的现实此岸的人们构建为具有人文价值意义的“理想”了。而“理想”一旦在人们心头浮现,它就会成为人们在精神上的栖息地。正如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所言:“我们更多的是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或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回想中或我们的当下经验之中。乍一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成问题的人类天资,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引入了一个相异于一切其他生物的不确定成分。”
然而,理想一旦成为现实就不再是理想,任何现实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想的,而处于现实中的人们总要萌生并追求理想。于是,“理想”在现实中重新升起并逐渐获得了普遍的终极的意义,成为人们借以观照并批评现实、激励并引导自己的绝对尺度。
也正如卡西尔所说:人的理想“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期望,不如说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绝对命令。而且这个绝对命令远远超出了人的直接实践需要的范围”。这种理想也就是信念或信仰,这种理想、信仰永远也不能彻底实现于人生的当下之中。但因此它就永远吸引着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更完满的人格。
人作为由潜在到现实,又在现实中追求着超越现实的理想的存在物,是既不能成就于先天,也不能在后天被限定的。
康德以“认识目的”作为自己的回答,这正说明人的未来、理想就是未来的、理想的人,而人是他永远需要加以开发和实现的最高价值,终极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
生命并不总是完满,George Winston的一首最淳朴的音乐《Variations on theKanon by Pachelbel》便能说明一切都是欢乐与忧伤并存。生命的诞生、成长与死亡,热烈与繁荣、凋谢与萎落,都仅是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旨意,我们真的以“目的”的形式真实地存在着,却无可否认生活的虚假。
理想纵然是痛苦而艰辛的历程,却也总是有那么多人在锲而不舍地追求着这般虚幻,这未来的不定,而仅仅因为它是信念与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绝对命令,不可抗拒的号声。
反复思忖,我总是不能完全相信自己,我害怕这个被理想指引着走的自己,又同时害怕那个耽于宁静生活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是不被允许在一副躯体里同时存在的。
在听轻音乐的时候,我总是能体验到不同生命所演绎的纯粹之美,而对于这种洁净的纯粹,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一幅幅幼年留下的自然景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取舍,但非绝对的取舍,而是有取有舍。而理想也不应该被狭隘地定义为信念、信仰和绝对命令,这我绝不认同。
我不愿看到被理想背弃的人的痛苦,也不想看到达成后的失落,没有什么情感将会恒久,坐于安逸中,我独处一室,黑夜裹挟着我,只有灯光懒懒地照耀着书桌前的一方天地,而轻松愉快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行云流水般在我的纸张上铺洒开,我看见了山间繁茂的树木,挂着浅黄的树叶,还有光透过叶子的脉络清晰展开,一切清新而美妙的气息在心中缭绕。欢乐徒归一时兴,留下的长久是隐忧和失落,此刻竟无人得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