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其票房大赚。近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在5月19日为刘慈欣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该消息再次将刘慈欣提到了公众面前。
在科幻小说中成长
前段时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其票房大赚。近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在5月19日为刘慈欣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该消息再次将刘慈欣提到了公众面前。
在科幻小说中成长
1963年6月,刘慈欣出生在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对于出身,他从不粉饰。有时别人为了好听,说他父亲是技工,他还会特意纠正:我父亲只是普通工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年刘慈欣三岁。由于他的叔叔是国军,刘慈欣的父亲失去设计院工作,被下放到山西阳泉挖煤。文革前三年,社会相对动荡,矿上也时有武斗。他父亲为了不让他受到牵连,所以把他送到河南老家避难,小学二年级才到阳泉和父母团聚。刘慈欣在矿上读小学。那时,矿场作为大型国企,拥有各种设施,自成一个小社会。而刘慈欣所在的阳泉三矿距离市区很远,比之一般国企,更为封闭、偏僻。在这封闭的环境下让他塑造一个能静下来的性格。
煤矿里也没什么娱乐,读书是刘慈欣为数不多的爱好。父亲床下的有一箱子书,在这箱文革禁书里,刘慈欣读到了一本书——《地心游记》。这本出版于1864年的经典科幻小说成为他的科幻启蒙作品。从此以后,每年出版的科幻新书,他都会买来读。
学生时代的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天性纯真,而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是他喜欢沉思。然而,日子始终过得平淡,成绩中游,偶尔写一写科幻小说,在寄到杂志社后,收到的却都是退稿信。
1981年,刘慈欣考上华北水利学院,学习水电专业。刘慈欣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阳泉的娘子关发电厂,一待就是二十五年。作为一名电力工程师,只要供电不出问题,他就过得清闲。他常常会利用这些清闲时光来创作科幻小。后来,每当他谈起这段经历,总会吐槽自己是占了发电厂的便宜。
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而刘慈欣在矿厂里的成长经历既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他向科幻世界进军的助力。
时代对他科幻梦的考验
所有人都期盼文革早日结束。1976年,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松绑,不再局限于各种主义之上了。1978年,叶永烈所写的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在科幻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段时间里,科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刘以为科幻小说的春天来了,然而这时又一个考验悄然而至。
十二届二中全会,老革命家陈云发表讲话,要求全国上下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制造精神污染的行为作斗争,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由此开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批评科幻文学不文不科,于是科幻文学成了过街老鼠,日渐式微。后来,国内的有名几大科幻报刊被要求自负盈亏,这些杂志不堪重压,接连倒闭,只有《科学文艺》在艰难的情势中存活了下来。
科幻报刊艰难的那段时间里,他无数次想过要放弃,但每次都没有真真放弃过。在这段时间里,他是停了又写,写了又停,一直持续了8年。1998年,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举行。刘慈欣在报纸上看到《科幻世界》的采访,觉得看到了机会,便把已经写好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寄给杂志社的社长杨潇。杨潇看后很喜欢,回信让他寄一些短篇过来,但由于萧条的科幻市场仍是一片萧条,杂志社依然不愿意给太多稿费。
收到杂志社回信后,刘一口气又寄了好几篇作品,编辑筛选过后。第二年就刊载了《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和《带上她的眼睛》。这四部作品大受欢迎,千禧年前后,国内的科幻作品多半是低龄化的儿童文学,而刘慈欣式的残酷成人童话,让人耳目一新。
刘慈欣的作品在科幻圈里出现的第一年就收获到了荣誉。他所著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界最高奖项银河奖。获得银河奖之前,刘是迷茫的,不知道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是什么,该走向何方,他说:科幻小说的未来我思考了很久,也没有头绪,现在的科幻小说是应该走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呢?”后来,他慢慢知道科幻小说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而科学与科幻更是共生的关系。
完成蜕变,破茧成蝶
2000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连载了中篇小说《流浪地球》。2019年,这部小说改变成了一部电影。电影中,太阳将膨胀吞噬整个太阳系,地球面临毁灭。人类成立联合政府,把地球改造成飞船逃离太阳系。在这个计划中,地球表面注定无法让人生存。联合政府只能抽签挑选一半的人口进入地下城,留下另一半人在地表上自生自灭。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人性展露无遗。他的好朋友潘海天提起《流浪地球》,有些感慨:“你说大刘的小说不是隐喻式的,但每个人的经历总是会不自觉的溜进故事里。”
《流浪地球》发表后,刘慈欣笔耕不辍,这是他最勤奋的几年。随后,他创作了小说《三体》。《三体》出版时,恰逢微博兴起,便利的传播工具让《三体》一夜爆红。2015年,小说《三体》获得了雨果奖。随后,大家对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他看来,科技的发展对科幻而言,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刘坦率地说:“科幻小说幻想的那些情节甚至达不到后来几十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科幻是有危机的。所以,我常常想,科学催生了科幻,可能最后也会杀死科幻,即科幻生于科学,也死于科学”。在世界科幻大会上,刘慈欣在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普及到大众时,很有可能催生第二次科幻高潮,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的发展对科幻而言其实是机遇。”
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社会贡献奖,这无疑奠定了他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复旦大学教师严锋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在面对迎面而来的赞美声,刘是谦虚的,总是说自己的小说不够格获得那么多奖项。有人批评他写的小说过于残忍,过于现实,他回答说:“我表现出一种冷酷的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而我选择的是生存,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
科幻小说蜕变了,而刘更是蜕变了。刘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一步步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之父,成为了科幻界的领路人。
1963年6月,刘慈欣出生在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对于出身,他从不粉饰。有时别人为了好听,说他父亲是技工,他还会特意纠正:我父亲只是普通工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年刘慈欣三岁。由于他的叔叔是国军,刘慈欣的父亲失去设计院工作,被下放到山西阳泉挖煤。文革前三年,社会相对动荡,矿上也时有武斗。他父亲为了不让他受到牵连,所以把他送到河南老家避难,小学二年级才到阳泉和父母团聚。刘慈欣在矿上读小学。那时,矿场作为大型国企,拥有各种设施,自成一个小社会。而刘慈欣所在的阳泉三矿距离市区很远,比之一般国企,更为封闭、偏僻。在这封闭的环境下让他塑造一个能静下来的性格。
煤矿里也没什么娱乐,读书是刘慈欣为数不多的爱好。父亲床下的有一箱子书,在这箱文革禁书里,刘慈欣读到了一本书——《地心游记》。这本出版于1864年的经典科幻小说成为他的科幻启蒙作品。从此以后,每年出版的科幻新书,他都会买来读。
学生时代的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天性纯真,而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是他喜欢沉思。然而,日子始终过得平淡,成绩中游,偶尔写一写科幻小说,在寄到杂志社后,收到的却都是退稿信。
1981年,刘慈欣考上华北水利学院,学习水电专业。刘慈欣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阳泉的娘子关发电厂,一待就是二十五年。作为一名电力工程师,只要供电不出问题,他就过得清闲。他常常会利用这些清闲时光来创作科幻小。后来,每当他谈起这段经历,总会吐槽自己是占了发电厂的便宜。
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而刘慈欣在矿厂里的成长经历既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他向科幻世界进军的助力。
时代对他科幻梦的考验
所有人都期盼文革早日结束。1976年,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松绑,不再局限于各种主义之上了。1978年,叶永烈所写的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在科幻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段时间里,科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刘以为科幻小说的春天来了,然而这时又一个考验悄然而至。
十二届二中全会,老革命家陈云发表讲话,要求全国上下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制造精神污染的行为作斗争,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由此开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批评科幻文学不文不科,于是科幻文学成了过街老鼠,日渐式微。后来,国内的有名几大科幻报刊被要求自负盈亏,这些杂志不堪重压,接连倒闭,只有《科学文艺》在艰难的情势中存活了下来。
科幻报刊艰难的那段时间里,他无数次想过要放弃,但每次都没有真真放弃过。在这段时间里,他是停了又写,写了又停,一直持续了8年。1998年,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举行。刘慈欣在报纸上看到《科幻世界》的采访,觉得看到了机会,便把已经写好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寄给杂志社的社长杨潇。杨潇看后很喜欢,回信让他寄一些短篇过来,但由于萧条的科幻市场仍是一片萧条,杂志社依然不愿意给太多稿费。
收到杂志社回信后,刘一口气又寄了好几篇作品,编辑筛选过后。第二年就刊载了《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和《带上她的眼睛》。这四部作品大受欢迎,千禧年前后,国内的科幻作品多半是低龄化的儿童文学,而刘慈欣式的残酷成人童话,让人耳目一新。
刘慈欣的作品在科幻圈里出现的第一年就收获到了荣誉。他所著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界最高奖项银河奖。获得银河奖之前,刘是迷茫的,不知道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是什么,该走向何方,他说:科幻小说的未来我思考了很久,也没有头绪,现在的科幻小说是应该走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呢?”后来,他慢慢知道科幻小说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而科学与科幻更是共生的关系。
完成蜕变,破茧成蝶
2000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连载了中篇小说《流浪地球》。2019年,这部小说改变成了一部电影。电影中,太阳将膨胀吞噬整个太阳系,地球面临毁灭。人类成立联合政府,把地球改造成飞船逃离太阳系。在这个计划中,地球表面注定无法让人生存。联合政府只能抽签挑选一半的人口进入地下城,留下另一半人在地表上自生自灭。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人性展露无遗。他的好朋友潘海天提起《流浪地球》,有些感慨:“你说大刘的小说不是隐喻式的,但每个人的经历总是会不自觉的溜进故事里。”
《流浪地球》发表后,刘慈欣笔耕不辍,这是他最勤奋的几年。随后,他创作了小说《三体》。《三体》出版时,恰逢微博兴起,便利的传播工具让《三体》一夜爆红。2015年,小说《三体》获得了雨果奖。随后,大家对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他看来,科技的发展对科幻而言,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刘坦率地说:“科幻小说幻想的那些情节甚至达不到后来几十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科幻是有危机的。所以,我常常想,科学催生了科幻,可能最后也会杀死科幻,即科幻生于科学,也死于科学”。在世界科幻大会上,刘慈欣在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普及到大众时,很有可能催生第二次科幻高潮,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的发展对科幻而言其实是机遇。”
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社会贡献奖,这无疑奠定了他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复旦大学教师严锋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在面对迎面而来的赞美声,刘是谦虚的,总是说自己的小说不够格获得那么多奖项。有人批评他写的小说过于残忍,过于现实,他回答说:“我表现出一种冷酷的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而我选择的是生存,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
科幻小说蜕变了,而刘更是蜕变了。刘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一步步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之父,成为了科幻界的领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