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进入了牛年,我又老了一岁。
前阶段《觉醒年代》热播(不知为何近日突然停播了),为我们再次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多位杰出人物的百态人生。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辈,我们大都有所了解,蔡元培、胡适等学者,我们也常耳闻,只是那位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恐怕很多人知之甚少。其实,这位老先生算得上民国年间最狂傲最怪诞也最风趣的人。
当年有三条辫子很出名。其一是张勋的辫子,代表着政治野心;其二是王国维的辫子,是文化的象征;这第三条,无疑就是辜鸿铭的辫子,体现了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特质。
每每有学生或其他人指责嘲笑那条梳得规整的辫子时,他总这样平静地怼回去:“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
是的,他虽出身马来西亚,且是混血儿,并长时间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但最后让他引以为豪的仍是中国人的身份。这,不仅从他翻译的《大学》《中庸》《论语》等作品的出发点发现端倪,也能从他的那本煌煌巨著《春秋大义》(《中国人的精神》)寻觅来龙去脉,更能从他复古的装束打扮中找到佐证。
辜鸿铭并不是一开始就精研国粹推崇国学的,他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最终在学贯中西后变成了最坚定的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和宣传者。他本来是时代维新的先驱,是最早剪辫子、穿西装的人,但为了复古以及抵制当时盛行的西化主义,他愣是戴起了瓜皮帽,裹上了长袍马褂,留起了那条黄毛辫子。
无疑,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他的怪诞和奇葩行径一时成为北京街头以及北大一道奇特的风景,也因此引起胡适等一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强烈排斥和抵制。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辜鸿铭有一颗闪亮的中国心,他炽热的爱国热情不能无视,他守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维护中国人尊严的精神值得颂扬和尊敬。他很好地饯行了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说的那样:“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在西方游学十多年的辜鸿铭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据说,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系辜鸿铭手笔。
辜鸿铭学识足够渊博,做人足够幽默,阅历足够丰富,看似足够顽固保守,但他并不令人生厌,更没变成一个滑头的投机派。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他:“辜鸿铭是是块硬肉,不是软弱的胃能够消化的。”
林语堂先生之所以对辜鸿铭的评价如此形象生动,原因是他赴莱比锡大学时,早他四十年在此求学的辜鸿铭,早已名满德国,这位前辈的著作已然成了学校指定的经典。林语堂尚能为千年前的东坡先生树碑立传,且描摹精准,我有理由相信他对辜鸿铭学术或人格的研究一定全面而透彻,否则就不会有上述那句不褒不贬的客观评语。
辜鸿铭骂人很有水平,功力不见得比鲁迅先生差。比如当年袁世凯和张之洞以封疆大吏同入军机处,袁合肥假惺惺地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不懂学问,只会办事。辜老得知后对袁世凯的幕僚说:“这话也对,但要看办的什么事,如果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可除倒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什么事,是不学无术的人可以办得好的!”
瞧瞧,是如此犀利的形象和幽默!怪不得袁大头一命呜呼后,北洋政府发令举国哀悼三天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时,老先生却雇了戏班子在家里唱戏三天,邀请中外友人一起开心。
他的叛逆不允许他跟任何红人妥协,这就是他的可敬可贵之处。外国人对他更是欣慕有加,慨叹:进京不看紫禁城,要看只看辜鸿铭!
或许,一般老百姓并不知晓辜鸿铭,但他在学界的影响,尤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声名和地位,一时无双,鲜有人匹敌。
据说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
辜鸿铭的幽默并不仅仅用来骂人或针砭时弊,在宣传中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常有惊人的效果。
他早年在英国读书,每逢冬至,便会焚香摆酒遥寄先祖。一次,房东太太好奇地问:“您的祖先啥时会来享用你备的酒菜?”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就在你们的先辈来闻你们所献鲜花香气的时候。”
还有一次他去洋人家做客,席间仅他一华人,众洋人均推他坐首座。席间一洋人问孔子之教有何益处?辜觉得逮到机会了,慨然说道;“刚才诸君推让,不肯居首座,即行孔子之道。若按西洋竞争之法,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等优胜劣败决定后才能举筷。如此,恐怕今日这餐,大家都不能到口。”
写到这,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的老人拄着杖子飘然走过。戴着标志性的瓜皮帽,留着象征性的辫子,他的背影虽说有点孤独落寞,却拖得很长很长.......
甚至,我由此还联想起了另外一位早于辜鸿铭三百年的自由斗士李贽,脑海中闪现出他夺过剃刀抹向自己脖子的那幕壮烈的画面。也罢,等过几天,我会专门花费点笔墨,尝试书写李贽的传奇人生。
因为,我坚信正是中国人固有的内敛、温良、低调、谦逊等诸多品质,与李贽、辜鸿铭等一群另类的张扬不羁、桀骜不驯和我素我行,才造就了立体多元、活活泼泼、永不衰竭的中华文明,凝聚成更加深沉、博大又纯朴的集体人格。
因此,必须谢谢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