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人生是否由自己掌控

你的人生是否由自己掌控

作者: 南客奋发图强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2:45 被阅读0次

    你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你的同事或朋友一次又一次地借用你新买的汽车,无论你表现得有多么不情愿;你为了维护感情而不断退让,每次争吵,无论对错,你总会首先道歉,而对方却会更加“理直气壮”地频频发火。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你为了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违背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你感到非常痛苦,渐渐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一、个人边界

    人与人之间是不是越亲密越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过度亲密容易造成人际界限模糊。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一个人的界限感模糊,就很容易以己度人,有时候意识不到和他人的差别,当别人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不同时,首先会质疑他人。他很难分清个人职能跟他人的责任,会习惯性地跨过界限,去掺和别人的事情,并且不会拒绝别人越过界限来插手自己的事。我们之所以感觉自己的人生不由自己掌控,正是因为别人入侵了我们的个人边界,意图控制我们的行为。

    我们关于个人边界的认知来源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界限缺失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缺失了身为后辈应有的责任,缺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技能,也缺失了正确估量他人的能力。孩子在这样无界限的环境下成长,一开始就没有感受过泾渭分明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很难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家庭角色,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合情合理的,从而对他们提出过分的要求。

    二、界限模糊的典型

    操纵者(控制者)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具有强迫人格的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就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操纵上的。他们喜欢操纵别人的行为、人格甚至记忆,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操纵者可以把别人引入到某种对他有利的想法中,这样他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他想要的。大多数情况下,操纵者在对身边的人进行操纵时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动机,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操纵行为,但他的确让身边的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成为了他的“提线木偶”。这种操纵常常会隐藏起来,让人难以判断。

    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别人身心受过创伤,或者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而给予对方同情、关心和支持。这种心理常常会被操纵者利用,他们会选择用装可怜来控制别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论操纵者怎样表现,他们无非有三个目的:(1)看看你对我做了什么(指责);(2)看看你本该为我做的事(要求);(3)这不是我的错(推卸责任)。操纵者利用了别人的愧疚感,将自己真实的目的隐藏了起来,让我们难以辨别。要辨别这样的行为,可以跳出当前的场景。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伤害他人或是做出过分的行为,却又经常装可怜博取你的同情,那么他极可能就是个操纵者。

    操纵者无处不在,往往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就是那个想要控制我们的人。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同一种家长的角色绑在一起,因此孩子独立后便觉得自己被出卖和遗弃了。这种操纵所具有的隐秘性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孩子的控制是以“情感绑架”的形式出现的。像“这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这一类的话往往隐含着“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如果你违背了我的意愿,那你就真是个令人失望的孩子”的意思。

    情感操纵要远比控制别人的思维要容易得多。他们从来不会直接用武力威胁对方做什么,而是希望通过让别人产生内疚、惭愧的心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渴望永远有人能够体会他们的意图,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在他们还没有开口时就自动献给他们,否则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拯救者

    帮助别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拯救者普遍的心理。他们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关心,过分涉足他人生活。这种角色在父母身上最为普遍,父母经常会陷入拯救者的自我满足中,他们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即使长大了也还没有自己的生活智慧,于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恋爱、朋友关系等横加干涉,通常的结果就是受害者对拯救者产生过分的依赖,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东西都交给拯救者定夺。

    拯救者看似是在大发善心地把他们带离苦海,其实是给受害者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牢笼。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受害者需要独自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看似伟大的自我牺牲事实上隐含着“我比你更清楚你的需要”和“你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剥夺了受害者成长以及做决定的权利。

    依赖者

    依赖往往与拯救联系在一起。拯救者异常热心,有种多管闲事的热情,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而依赖者是觉得什么事情我都做不了主,常常把应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他人来承担。有时候依赖者会故意强调自己的不行,来加倍激发出拯救者的拯救欲望。

    依赖者擅长利用弱者的姿态去要求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洞察了自己所控制的被依赖者不敢说“不”的心理,被依赖者的妥协一次次助长了依赖者对自己的依赖性。依赖者仿佛寄生在被依赖者身上,需要被依赖者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顺从者

    顺从者有着拒绝他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的心理,同样是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但顺从者这种行为是被动的,常常是因为内疚感而不得不做出他人希望的行为。内疚感像一根严厉的道德鞭子,一旦被拒绝方示弱,这根鞭子便会狠狠抽打自己的良心。以简单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偏差的。因为在道德上没有严格意义的“对”或“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道德评定的秤。

    同样的,自私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认为拒绝他人的要求就是自私的行为。是不是自私,应该以有没有剥夺他人的权利来衡量。或者是明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却懒于奋进,而是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意愿。

    讨好者

    讨好者在让他人有良好感受时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为代价的。他们的外在表现和心理状态是矛盾的,违背了自己内心积极的意愿。他们过度理解了责任感,承担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时时抱有一种愧疚感。他们格外在意外界的评价,渴望从旁人处获得积极的评价。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自己的决定也会受到牵制。在人际交往中压抑自我,迎合他人的需求。

    讨好者习惯把对未知的担忧过度放大,对谁都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只能违心地顺从。他们会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扩大化、灾难化,他们敏感、多疑、悲观,渴望用行动去赢得他人的认可。他们不断揣摩别人的想法,希望做到他人心中所想,此时他们焦急易怒。

    这几种界限模糊的典型并不是割裂的,一个人可能同时是操纵者和依赖者。当个体处于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从一种类型变成截然相反的类型,比如讨好者变成操纵者。

    三、明确自己的边界

    不管是跨入别人的边界,还是被他人入侵,这种界限模糊的情况都对个体不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通常只会出现很少部分的情感交融,不能指望他人能够百分之百理解、迎合、满足我们的需求,也不能认为我们能够百分之百理解、迎合、满足别人的需求。只有明确自己的边界,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才能使这种关系持久下去。

    人格的健全必定是建立在自由的思维和意志之上,任何过度的干涉,都会残忍地扼杀一个人作为个体的权利。认识自我,认可个体的独立性,是摆脱干扰者的第一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清自己的意愿,清楚自己的界限,才能自然而然地认识他人,摆脱从属于他人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计划、原则,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经历都各有不同,为什么非要为了迎合他人,强迫自己走一条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呢?


    你的人生是否由自己掌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人生是否由自己掌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fh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