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人类发展不竭的动力。如果说对真的渴望是人类社会能够变好向善的灯塔,需求就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绝大多数建制都围绕人类需求而开展活动,一个社会的复杂程度和社会成员的需求成正相关,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促成社会为之安排相应的装置,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原始部落,人们的需求基本是动物性的生理需求,顶多加上一些故事需求,刚刚萌发的大脑需要故事来整合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现在,生理需求只是维持更上层的需求的基础(当然,事实可能是正好相反,此处暂且不议)。
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固有限制,不同需求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他们共同竞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注意力可以调动个体多种认知能力,可以有选择地解决对个体最有用的问题。不同需求的注意力分配很多时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困意来袭,看书的需求再怎么强烈,两眼皮也会不自觉打架,虽然这种情况不能看成是睡意占据绝大多数注意力导致的,但所指向的问题是一致的,有些东西比其他东西对人而言更有吸引力。在基督教社会中,人类的七宗罪不断被民众提及,克服七宗罪是死后上升天堂,并在末日审判复活的必要条件。然而,说的越多,禁止越频繁,只能说明他们无处不在,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是没有人会想到,人类七宗罪会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七宗罪包括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欲望(Lust)。虽说是七宗罪,实则是其中需求。傲慢和嫉妒是渴望他人的认可和崇拜;暴怒是他人侵犯自己的过激反应,同样是需要他人认可自己的权力;懒惰和贪婪是对资源的渴望,饕餮则是无节制的占有,这六种罪深层次都是欲望的变种。七宗罪占据人类大量的有限注意力,使得普通人很难突破他们的包围去反思自己。突破需要意志力的参与,它能抑制需求的自动化倾向。然而,意志力是脆弱的。纳斯保姆在其成名作《善的脆弱性》中提到,善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德行,外部环境的轻微变动就能轻易让人丧失已有的德行,古希腊悲剧一次次用极端的道德冲突去检验主人公的抉择是否能坚持良善,这是对世俗之人的训诫,以善之脆弱来展现善之价值。难道意志力不是一种需求吗?是的,它是一种需求,但是一种二阶需求,是对需求的需求。处于意志力,我需求一种生理需求;处于另一种意志力,我需求知识带来的理性快乐。然而,二阶需求是十分脆弱的,它总是倾向于和某些一阶需求相结合。
脆弱的意志力无法持续为某些违背一阶需求的需求提供动力。善在生死存亡面前不堪一击,在金钱权利面前,缴械投降。但正因为脆弱,才彰显意志力的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