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啊,早已放弃了他年轻时那股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只顾懒洋洋地享受安乐。又或许,这起起伏伏的三十年革命道路让他知道,人的天性本就与自由不相契合。他的一生都在寻觅那本不值得被寻觅的东西。还有可能他其实只是疲累了,只想冷静甚至冷漠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迪克罗是一位教菲利普法语的老师。
他年轻时曾参加法国战争,英勇作战,后来战争结束,才发现自己原本想争取的自由,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是换了另一副枷锁。
老来时,贫病交加,只能靠给学生上几节法语课维生。
迪克罗一生的经历,就像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写照。
年少时,血气方刚,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世界,时常对社会规则不满。
总做出各种幼稚的抗争行为,以表达抗议或试图改变。
当在社会上多次横冲直撞,弄得头破血流后,才发现环境不可能改变,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于是,那颗充满热火的心逐渐被现实的冷水淋灭,或变得世故圆滑,或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生活。
“自由”本来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
人的一生都避免不了与社会的牵绊,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只有遵守社会规则,获得一定的经济资源时,才能独立,获得一定的思想自由。
他还太年轻,没能意识到比起受惠者,施惠之人反而会有更强的图报心。
有天,迪克罗得了病,却坚持要给菲利普上课。
菲利普不忍,让他回家休息,不仅照付了这堂老师缺席的课,而且还预付了下一周的学费给他。
迪克罗淡定地收下菲利普的慷慨,而没有表现得感激涕零,这让菲利普内心感到惊讶。
在现实生活中,小时候的我们,被教导要做个好孩子,热心助人。
我们常对此谨记于心,当做了好事后,得到长辈们的称赞,使得我们心花怒放。
长此以往,热心助人的性质就变了,觉得做了好事就理应得到称赞,起码得到受惠者的一声道谢。
如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对受惠者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可怜、弱小的形象,马上转变成不知图报的人。
所以,有时施惠者的付出背后,多少会期望该行为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许获得一点比别人高尚的心理满足感。
现在没有信仰的生活则变得陌生而又孤独。他觉得自己像个一直拄拐杖忽然被独立行走的人。白天好似更加寒冷,夜晚也变得愈发孤寂。但内心的澎湃支撑他坚持下去。生活仿佛成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菲利普本来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有了一定经历后,发现自己并不信上帝。
这个发现让他感到既轻松又无所适从。
一直以来形成的,并以此来看问题,认知世界的价值观一旦崩塌,就像长期依靠拐杖的人,突然失去了拐杖的支持一样。
价值观的重新塑造,认知世界角度的变换,看问题方式的改变等这些,使菲利普感到生活变得陌生,成为一场新鲜而刺激的冒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