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书上,从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华夏总是遇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境劫掠。
游牧民族是哪些呢,就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他们的生产方式都是放牧。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游牧的统治者,是出于自己的野心,才发起的这些劫掠。。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书,《草与禾》,才明白有些劫掠,对游牧民族来说,也是不得已。
为啥呢,因为他们不抢,他们就活不下去,或者活的很艰苦。
归根结底,是游牧这种生产方式的问题。
在长城的北方,是一片东西方向的大草原带,这里由于气候的原因,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这里的地,只适合长草,于是人们只好放牧,一块地吃完了,再换一块,这就是游牧。
游牧的生成方式,产出比较单一,就是马牛羊。那衣服、手工业品、粮食等从哪里来呢。
就只能和农耕区的人交换了,农耕区的粮食比较充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
如果双方的通商稳定,交易量足够,都能满足自身的需要,那自然相安无事。
但总有通商不灵的时候,比如政府控制经商规模,遇到天灾导致物产不够。。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游牧民族得不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就想到劫掠了。。
游牧民族,本来就是骑着马到处跑的,稍微武装一下,就是一支彪悍的骑兵。
呼啸而来,抢了就跑,倒是容易的很,农耕地区如果准备不足,还真不好对付他们。
如果偶尔过来抢一下,农耕民族也就忍了,如果抢的次数比较多,双方就得打仗。
农耕民族打赢了,就把游牧民族给撵的远远的,比如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游牧民族打赢了,就抢占农耕地区,建立王朝,比如辽金元清。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就是这样你来我往,打来打去,分分合合。
不同的地理纬度,决定了气候的不同,进而是生成方式的不同、生产关系的不同、政治经济军事的不同。。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双方的关系呢?
哥伦布的大发现,逐渐把土豆红薯等适合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引入到了草原区,从而影响了游牧区的生产方式,以及热兵器的出现减少了双方的武力差距。
一方面,有了土豆红薯,游牧区有的吃了,不用去抢了。另一方面,农耕区有枪有炮了,也不敢去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