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快乐,是因为他的心灵,让自已给捆绑住了。在儿童时代,人是自然地快乐着;在青年、中年及老年时代,人是人为地不快乐。人要重新获得快乐,必须解除对自己心灵的捆绑。解除绳索捆绑是有方法的,同样,解除心灵捆绑也有方法。本文既不蛊惑你信教拜佛走火入魔,也不用心灵鸡汤忽悠你点头称是,更不会教你背诵繁琐的清规戒律,只告诉你解决负面情绪一招制敌的必杀技。只要你按此方法操作,就能重拾快乐。如若你不信,就请试一试。
一、克服敏感情绪:剥离投射法。我们每个人,都有敏感和在意他人怎样看自己的心理倾向。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是人的动物属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是作为个体的人获得进步、融入社会的动力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敏感多疑,重度纠结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则不仅活得很累,而且会作茧自缚。克服敏感多虑的思维方法有两个:一是自我剥离法。别人对我的观察、评价与攻击,其针对的对象,是我的扮演的角色,而非我本人。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己从他人的观察与评判体系中抽身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二是他人投射法。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每个人看到的外在客观环境,都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投射。也就是讲,对方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而,不管你如何做、怎样表现,对方看到的都是他内心认为的那个你。你的行为对他而言并不重要,你的行为无法影响与改变他对你的看法。既然如此,何必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
二、克服紧张情绪:找到自己的帕瓦罗蒂神钉。此典出自一则故事: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每次演出前之,都要到后台去寻找一种钉子,如能找到这种钉子,他就大喜过望,演出必获成功;如果未找到,则他会感到沮丧,演出必然不顺,甚至有时帕瓦罗蒂会为此而拒绝演出。心理学家,将这种帕瓦罗蒂寻找的钉子,称为可控第三者,或过渡性客体。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通过感知与掌控身边一些熟悉的细小事物,从而构建起自己熟悉的小环境,形成操之在己的掌控感,如此就不再紧张。比如:在约会初次见面时,手里拿本书;出席正式活动,要打上领带;在对公众讲话时,手持麦克风等等。帕瓦罗蒂神钉有三种普通形式:1、各种小物件。例如:和尚手持的念珠与托钵,身上的袈裟,敲打的木鱼,以及口中唸唸有辞的阿弥陀佛语;休闲人士把玩的文玩;人们佩戴的首饰、吉祥符、护身符等等;家族和组织的标志或徽章。2、物件与动作的组合。例如:人际交往时,敬酒、散烟、上茶等动作。3、在陌生环境下的熟人。例如:人们在参与某项活动或做某件事情时,总喜欢叫上一两个同伴。帕瓦罗蒂神钉还有五种更高形态的变化:一是自己的办公室、住宅、家庭等熟悉环境;二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等熟悉人员;三是自己擅长的职业;四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五是自己的宗教信仰。总之,帕瓦罗蒂神钉,是我们通向快乐人生的的法宝。
三、克服后悔情绪:平行宇宙理论。很多人都有后悔情结,他们常常说:如果我当初选择另外的事情、职业、道路、配偶等,现在肯定不会至于如此不堪。这种思想,存在逻辑缺陷。你怎样就知道另外一种选择,其结果就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好?其实,现在的一切就是你当初选择的结果,只是你当初选择时肯定不会预想到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各种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同理,我们当初,如果作出另外一种选择,也必然会遇到其他叠加因素,同样会形成一个令当事者不满意的结果。对后悔心理,可用平行宇宙理论原理破解。依照平行宇宙理论:你所存在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世界,在那里还有另外一个你,他是你当初另外一个选择的结果,而你也是他当初另外一个选择的结果;此刻,如果你正在为当初没有作出像他那样的选择而后悔,那么他也正在为当初没有作出像你这样的选择而后悔。美国电影《蝴蝶效应》就是运用平行宇宙理论展开叙述,其故事框架为:主人公发现自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穿越回到过去,并改变事情发展的进程;他因为看到亲人在灾难中死亡,于是穿越回到灾难发生之前,并有意影响与改变亲人的具体活动,使其未陷入那场灾难;但是被他救下的亲人,仍会陷入另一场灾难而死亡,于是他不断地穿越以改变亲人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其亲人都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总之死亡的结果无法改变。可见,《蝴蝶效应》是在用平行宇宙理论,破解后悔思想的逻辑虚妄性。
四、克服不愉情绪:双向归因法。我们在与人交谈时,难免会遇到谈话让自己感到不悦、不爽、不舒服的情况。对此,如何消除这种不悦、不爽、不舒服的情绪,或者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小编使用的方法是双向归因法,即把导致自己产生不悦、不爽、不舒服情绪的原因,分别归因于双方:一是对方的原因。把交谈不悦的原因,解释为你让我不悦。如此就是你的问题、你的过错,是你没有关照好我的情绪。进一步推导:你未关照好我的情绪,必然不能关照好其他人的情绪。结论是,我不必对你不悦。二是自己的原因。把交谈不悦的原因,解释为我对你不悦。如此就是我的问题、我的过错,是我没有关照好你的情绪。进一步推导:我未关照好你的情绪,必然不能关照好其他人的情绪。结论是,我不能对你不悦。双向归因法,来源于小编经常使用的另外一个方法论,即人无特别论,或称两个代表论,其有两个要点:第一,我是这样的,别人也就是这样的,我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群的一个缩影与代表。不是指别人会理解我的想法或者与我有相同的想法,而是别人会有与我相同心理及认知机制;第二,他是这样的,其他的人也会是这样的,他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群的一个缩影与代表。
五、克服抱怨情绪:巨婴理论。巨婴理论,是基于以下两条认识判断:第一,婴儿只要饥饿号哭,就会有人提供哺乳,因而在婴儿的思维意识中,以为自己控制着世界。第二,如果一个人成年后,其思维还停留在婴儿模式,那么他就是巨婴。对巨婴的心理与行为机制,可概括为:全能自恋+偏执分离。进一步讲,巨婴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控制、二是失控、三是恢复控制、四是消除失控。巨婴本人是以控制者及裁判者的身份在认知世界和控制世界,然而,这是一种与客观真实不相符合的主观认知,因而巨婴的失控是必然,这是巨婴痛苦的根源,也是人与人之矛盾冲突的根源。可见,用巨婴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他人产生不满、愤怒、抱怨、怨恨、仇恨等情绪与思想。可以说,巨婴理论,就是痛苦心理学、愤怒心理学、怨恨心理学。
六、克服负面情绪:元认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观见自己的思维。人对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体验与感知,但是对自己情绪背后的思维,则很难观见和认知。人们都知道控制情绪很难,其实,难就难在意识不到情绪背后的思维与认识,不能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认知。对元认知概念,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其实也很简单,用两个例子说明:第一,巨婴理论就是元认知的结果。巨婴理论的实质,在于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巨婴,人的行为受巨婴思维的控制与支配,巨婴本人是以控制者及裁判者的身份在认知世界、控制世界。而巨婴理论,则是把人的行为模式解读为巨婴认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认知的认知。第二,鲁迅时代是缺乏元认知思想的。小编曾写过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思维局限:只会解剖他人,无法看清自己》分析鲁迅先生思维特点,遭到很多网友的批驳,他们说鲁迅先生不仅擅于解剖国民劣根性,也勇于剖析自己,例证就是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对自己进行了深刻无情地剖析。其实,小编讲的实为鲁迅先生缺乏元认知,而网友们讲的则鲁迅先生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优点与美德。总之,掌握了元认知思维方法,就能观见情绪背后的思维与认知;有此方法论,化解负面情绪就变得十分简单和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