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广告曾为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25周年庆活动创作了一个震惊整个广告圈的文案,我引用其中一段:
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也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利的人。
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
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时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划线注记的那一段。
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看原文。平实的语句却有振聋发聩之效,风平浪静般地叙述却能让人暗流涌动,百感交集。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让人害怕的阅读人?这是很多人的困惑,不是因为他们不读书,而是因为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读完就忘记,那不就跟没读一样吗?付出的那么多时间,多可惜。
有效阅读,让每读的一本书都能被你所用,哪怕是为了能在酒桌上的高谈阔论。你需要这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的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他在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建树。并且在工作之外,他还经常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参加各种媒体节目和论坛,指导了很多热爱读书的人能更加有效地阅读。
书中关于从选书到活用都有非常详实的叙述,大致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用笔记指导选书并购得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首先你得有一本笔记本,这上面是你对你喜爱的书的记录,不局限于格式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来自于随想笔记,购书清单,各种报道的剪报以及读书笔记。
然后将这个笔记本一元化,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讲,就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纸箱,可以装下任何可以装的进去的东西。按照以下的要点运用:
①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②按时间顺序书写
③附上日期
④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⑤可以粘贴
这样一来,一本信息齐全包罗万象的笔记本就有了。拿着这本笔记本去买书,买到自己真正喜欢并对自己有益的书的概率大大的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买不到书的局面,尤其是在看书的时候“书里推荐的书”,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很有用的工具—“枢纽书”,即以一本中心书为轴,通过此书来找到其他想要的书,比如一些书名指导类的图书,可以多加利用。
用笔记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和深度思考
一本好书,总有那么几个句子会引起你的共鸣。有那么一个故事,触动你的心灵。如果你只是读过了,感慨下,不做任何的记录,那么,也只能是读过了就读过了,仅此而已。
如何你真的想让你读的书能对你有些改变,也对得起付出的时间,你需要谨记这三个要点:
1, 改变读书目的
从读完了就算,读书笔记随心而为到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这个看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读书是想读的书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然后我们再及时地把这些东西以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也可以看成是“思想输出”,这样一来,能极大地增加读书的效率和利用。
2,做记号的主要三个步骤
主要的筛选程序应该是:通读—重读---标记
第一次阅读时把觉得有价值的折角,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那就再折一角,最后针对两次折角的进行筛选,把第三次看的时候依然认为很重要的做上标记。
3,“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这是一种读书笔记的基本形式,主要还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的好书。重点是先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然后在此挤出上写上自己的评论或者感想。
这样能经过自己思考和理解的内容,在大脑中也会有更深的印象,实现有效阅读也就不在话下。
通过笔记积极输出,提高自我
读书这种行为,我们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读书不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方向的改变,我想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有人说功利性读书不可取,但别忘了,就算你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这也是读书的目的,没有目的的读书是无效的,也是浪费时间的行为。
笔记作为书本中精华的总结以及个人思考的记录,经常重读笔记对于进一步了解此书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对于我而言,没读完一本书,我都是要花上至少三个小时来写一篇书评的,把自己的感想,对书的评价以及整本书的主要知识都做好梳理整合,用奥野宣之的话来讲,就是“开火炒菜”。
食材买好,菜洗好切好,开火炒菜就看个人的厨艺了。最后菜做得好不好吃我想很多人可能并不会那么在意,毕竟,享受这个炒菜的过程才更美妙。不过呢,对于美食爱好者,他们为了炒出一盘更美味的菜,也会不断地尝试,找出其中的技巧,最后成为“大厨”。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美酿,而做笔记就像品酒。需要闻其味,细细品,在咂摸,回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香、醇、柔。人生亦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