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边学习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争强好胜,给人很强势的感受,同时我内心异常敏感和脆弱,玻璃心也听不得一点点批评和指责。成年后,我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产生了疑问,一方面否定自己,觉得强势很不好,一方面又无法改变,面临冲突和压力的时候,还是一次一次的打回原形。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的性格会是这样的呢?
回想我的小时候,我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哥哥,小时候我们关系并不好,他小时候总是生病,一副柔弱病怏怏的样子,因此也总被妈妈偏心和照顾,我只能不断的表现和证明自己,我想告诉爸爸妈妈我比哥哥更好,希望多得到一些关注,所以见到客人我就热情大方的打招呼,我学习非常的认真,总是考第一名和满分,逢年过节客人来的时候我总是很懂事,忙前忙后帮忙,我会说很多哄大人开心的话,我也确实得到了我想要的关注,客人常常夸赞我更多……同时,我也非常的不安和害怕,我做错一点点事情就怕失去父母的关注和疼爱。
成年后,我认识到了自己,也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唯一的感受就是平静,不再担心和害怕,也不再关注旁人的评价和眼光,更坦然。这次我们又学习了人类倾向,让我更进一步确认了我不是一天成为这个性格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做着各种各样的决定,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特质,确认自己的定位,这就是定位倾向,通过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来建构真正的安全感。
之后,我不再受困于父母的期待和旁人的眼光,真正接纳自己原本的特质,其实要感谢我的爱人,我们在一起13年,他总是觉得我天下第一好,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我才敢于真正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时候不由感叹,命运真的很神奇!原本父母的心愿是希望我大学学示范专业,毕业了当老师教书育人,工作稳定。但是逆反心理的作用也好,向往自由的心理也好,证明自己的心理也好,我大学学习了父母都不看好的日语专业,想着未来成为一名日语翻译,可以凭借自己养活自己。没想到,兜兜转转,我现在还是成为了一名老师,而且热爱这个身份。
秩序的倾向我非常明显。童年时期妈妈的带给我的影响,她总是要把沙发巾铺的很平整,总是把衣柜里的衣服叠的很整齐,家里的家具也是一尘不染,只要有空就要擦一遍,擦干净才能坐下来看电视剧……而成年后的我,回家有一套流程,拖鞋放在固定的位置,一定第一时间换睡衣,更换的衣服要放在脏衣篮,甚至每次开始工作之前必须把工作范围内的环境整理的井井有条才能坐下来完成工作。所以,我的工作顺序都是先做细碎的看似不太重要的工作,最后才会完成最重要或者比较有难度的工作。
工作的倾向我也比较明显的,尤其是怀孕休产假的那段时期,本应该是很享受假期陪伴孩子的时光,对我来说却非常的艰难,总觉得没有价值感,归心似箭特别想回归到工作当中,一般周末两天假期,我有一天半都在做和工作有关系的事情,所以家庭里的爱人和孩子常常对我怨言很多。
重复的倾向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比如习惯性的走同一条路,喜欢去熟悉的服装店购买衣服,以及工作的重复和修正,还有幼儿园的工作,我们会和孩子说很多重复的话,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精准的倾向,这是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对于不太确定和不清晰的事情是一定要反复思量反复沟通和反复修正的。比如,中秋节活动,按理说,要提前两周做活动策划,但是当天天气预报会下雨,我们的活动方案又倾向于室外,我们就在不断的更换软件甚至连续很多天观测天气变化,再确保PlanB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最有效的活动方案,所以中秋节当天,10点半,天空突然露晴,当下立刻决定实施方案A。
自我完善的倾向,了解自己的过程伴随着接纳和允许,探索发展的过程允许失败和错误。就像这一次的培训,原本在昌吉来说,我们的小蜗牛儿童之家口碑很不错,但是学完了罗老师的科学文化领域,才感受到真正的落差,专业方面我们还差的很远,所以,当下决定,从0开始,重新学习,先打好基础,再不断完善,这也是自我完善的倾向的体现。
沟通的倾向,我认为沟通的前提是倾听,而倾听的前提是允许和接纳个体的差异。所以,我非常乐于沟通,沟通是一种建立链接达成一致的方式和途径。
人类倾向,与生俱来,贯穿我们的一生,并且至关重要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方向和选择。所以,当我们学习了,了解了,给孩子创设一个真正适合的环境,帮助他自我建构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时刻警醒自己,不要用过去的方去教育现在的孩子,会耽误他未来的发展。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