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点追求的PM,对产品都会长久保持高涨的热爱,这种状态,丝毫不亚于二十一二岁小伙儿对姑娘的那种情感,真挚又强烈。
正是对产品力量的狂热信仰,我们PM常常陷入一种对产品的崇拜中,遇到大小问题都会忍不住先想一个「产品」方案来解决,以此彰显自己的合格产品信徒本色和专业存在感。
世人对乔布斯、张小龙等人的推崇,让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大放异彩,获得有些超过其本质的瞩目。在互联网思维洗荡各种行业后,作为互联网思维主力担当的「产品思维」更是趁势登上高台,受众人敬仰。
由此,兵马未动,「产品」先行的思路,横扫各路创业疆场。实然,产品肯定是综合实力最强的那一档武器。只是,在很多场景下,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去做一个产品,并不是上好的选择。
哪怕一个最小单元的PMF(Product-market fit),要做出一个产品,至少需要PM、设计、研发三种力量配合,而人员角色的增加,意味着沟通成本的增加,理解风险的增加,然后还有一定量的测试消耗,迭代维护成本。
整个小项目运转起来,不可避免要与其他项目竞争排期和资源,还不说专注程度受影响、协调难度增加。
一些低频、短期、偶现,手动可以cover的问题,其实用运营手段或者人肉分配来支持,更加灵活,且成本可控,比造一个产品轮子来驱动反而更简单。
创业团队尤其要警惕这种「产品崇拜」,很多大厂出来的PM,在之前的环境中,习惯于杀鸡用牛刀。资源多、人多,屁大个事,项目大旗竖得老高,动不动要打造一个平台来解决问题,不然周报写不出漂亮的成绩。尤其可以留意,那种项目代号特浮夸的,诺亚方舟、登月、普罗米修斯....
回到问题中心的PM来,热爱产品本身是一个极好的驱动力,产品化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更有系统性、条理性的保证。只不过还是那句老话,过犹不及,关键在掌握好这个度。
PM要「成熟」,则必须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去充分认识运营力量、技术力量、设计力量,及其他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资源,不局限于系统化方案,不迷恋完美逻辑,不陷入自己产品掌控私欲,根据具体问题和所处发展境况,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这值得成为我们的一项职业思考。
题图来自 Eric Gill-Nude woman naked reclining on a leopard skin, 19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