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实践当中找到感悟与答案。
船长梁晓玲所说的,正是我所稀缺的。我一直是乖乖女,可是也正是如此,所以我的很多思维是被抑制的(可能这个想法,也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吧),因此,我在做事的过程中,很依赖书本、权威、模板。有模板,我能做得非常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我就会开始发挥我很多功能,去检索。但是一件全新的事物摆在我面前,我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真的是我不会吗?我想这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是我的思维习惯了“借鉴”,习惯了“模仿”,习惯了被别人“教”,却缺乏了主动性。几乎身边所有的人都这么说过我,要多点主动性呀。而我往往只会思考很短的时间,然后就不了了之的。对我来说,大概就希望被别人推着走,别人设计好一切,然后我只需要执行。对,我是执行力很强的那个。
现在我是学校里的卫生专干,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经常是等待着领导来给我分配任务,而我的自动化思维往往是这样——我才开始接触这个工作,所以很多地方我不懂,我不明白,我想不周全。因为我不知道我要做些什么。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未必……真的不懂,没有人可以问吗?还是自己缺乏思考问题的意愿与主动性。实践出真知,这句烂熟于心的话,我却并没有去“实践”。
“当你以实际行动活在当下时,你的大脑不再用记忆里的信息残片拼凑起来,随便给你来一顿残汤剩饭,而是用当中的新信息做加工,给你热乎的新体验大餐。”我以为我擅长写文字,擅长做很多事情,但是仔细思考,我所运用的东西,大致就是残汤剩饭,而极少极少有体验大餐呢。
二、在所有遇到的人身上学习。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古人如是说。这一点我自认为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我很擅长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然而回到第一点,诚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最强调的——体验是最高的权威。只有在体验当中,视角日渐丰富了,才能逐渐做到抓住本质。
这一点,我的先生做得特别好。每次我在依赖书上所说、营养师所说、别人所说时,他都是在尝试着自己去做,去体验,然后来调整。而我一旦失去了“他人所说”,我就会陷入一种无助和恐慌,很怕失败,怕做不好。“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我一直以来都缺乏勇敢放手去做的这种态度,依赖性很强。这样想来,我的先生真的是我的榜样呢,而我一直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反而,还经常在与他争执:“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呀”。弱小的想法,会自动扭曲现实,让想法看上去很真实。深深地被我实践了。天天吃残汤剩饭,会生情绪病。我想,如果我还不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如果还继续延用我的错误认知,以及继续吃着残汤剩饭的话,迟早会生情绪病的。学习心理学,体验自己的心理变化,真是我今年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大团体学习里,充分认识自我,激发我们的行动力,从而获得自我的成长与蜕变,这是最值得的付出。
三、用合理认知替代歪曲认知,去激活行动,进行根本性的情绪调整。
合理认知不等于科学认知。这一点深深地警醒了我,人的大脑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往往,选取的是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对于自己“有利的”,利于偷懒或者找借口的部分,去加工,让自己不那么有罪恶感。矫正自动思维,就要去除不真实思维,换上合理的认知,去替代原有抑制行动的歪曲认知。
在这里,船长更是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更换假设方向,采用积极假设替代消极假设。我曾经听朋友说过一个好的方法:正念游戏。比如我们认为固执,是比较负面的一个表述,正念游戏,就是将“固执”替换成“执着”进而变成“做事有始有终”。从而使负面的词汇,转化成了正面的词汇。
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希望我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去实践,去感受,去体验,去成长。
四、一直想尝试然而没有实践的目标。
我一直想每天坚持写作输出,但是一直没有去实践,理由就是——时间耗得太长了,我现在是宝妈,又是职场人士,哪里有时间呢?但这是自动化思维,我想,时间挤挤总是有的。至少,先去试试嘛。哪怕不能每天输出,每周有个几次,也是对自我的梳理,也是有益的。给自己加个油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