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43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说到底是用一条基本思想来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曾子:“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忠和恕啊。”
感想:忠和恕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很多人认为曾子解释得不对。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只是一个应对日常生活的原则,不是一个底层的核心逻辑。有人说这个“一”是“仁”,做任何事都是从内心的“仁”出发。樊登老师认为是“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任何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只知道私利。”
感想:君子想的说的都是义为先,考虑的是社会价值。小人想的说的都是利为先,这事是否有利可图。像现在很多人都提倡不要考虑这事赚不赚钱,只要摆正价值观,做正确的事,你会发现最后你还顺便赚了钱。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7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应当反省自己。”
感想:遇到贤人贤事就学习,遇到不贤的人和事就吸取教训,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有的人遇到贤人贤事会挑剔:他走运,他装的,他那件事怎么没做好呢?遇到不贤的人和事会追剧吃瓜。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8 孔子说:“父母有错时,你要好言相劝,如果他们听不进去,那也要尊重他们,并且任劳任怨。”
感想:父母犯了小错误时,做儿女的可以委婉相劝,如果父母不听就由他们去,事后带来麻烦做儿女的只管去解决而不要埋怨。家庭的秩序不要乱,你不是父母,不能去教训父母,父母也不是孩子不能去和孩子撒娇。有这样一个主轴在,家庭关系才是健康的。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9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如果必须要出远门,那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去了哪里。”
感想:人上了岁数会变得唠叨,会比以前更担心孩子,这都是正常的,要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忧心,在家时尽量多陪陪父母,外出时尽量多打电话,让父母放心。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0 孔子说:“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算是孝了。”
感想:这个和学而篇重复了。樊登老师强调不要僵化理解这句话,例如宋徽宗登上皇位之后就照搬了宋神宗所以的制度,甚至变本加厉,就是因为他心里想的是“无改父之道”,最后导致灭国。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1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你不能不知道。一可因长寿而喜,一则因年高而惧,并且要提前准备好他们的后事。”
感想:人生就像行驶的列车,有的人比你先下车,有人也许能陪你到终点。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所以我们要能面对,要有准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2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因为怕自己说到做不到。”
感想:轻诺寡信,有的人一高兴随便许诺,过两天就忘了,把自己的信用当废纸就扔了,这属于自轻自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