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打卡
最近刚听完樊登APP上的这本书《樊登讲论语:学而》,听完后感触颇深。《论语》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部儒家著作,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好好读一读。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樊登老师将论语中20句金句与20本书籍作结合,这样就将讲过的知识融会贯通,能更好的做个人知识的内化和整理。
下面就选取我最喜欢的5句分享给大家,供君参照。
0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应《刻意练习》+《他人的力量》
你知道了一个东西能做,你也知道了这个中间的过程。
但是它能不能够成为你自身的一种自动的反应?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
不被人知道的这种痛苦叫(不被)感同身受,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那我们要想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别人就算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我们也依然可以平静地对待,那你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块儿来努力。所以“学而时习之”,我们能够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力量》。
0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以,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对应《诗经》
因为要谈《诗经》这种事,是需要有文化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给你说了一件事,你能知道怎么样应对,并且能够联想到《诗经》上是怎么说的,你是一个有进步的人。
03
子曰:君子不器”
对应《跨越式成长》
《跨越式成长》告诉我们说教育不是要把人从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一样,而是要开发这个人内在的潜力,让这个人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这句话重要的地方。“君子不器”——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我相信这句话都会给你带来影响。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绝对不是一个物化的人格。
04
子入太庙,每事问
对应《终身成长》
为什么《终身成长》跟这句话有关系呢?就是那个或曰的那个人是一个固定型人格的人。固定型人格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老喜欢评判,老喜欢说这个人行,那个人不行,这件事丢脸了,那件事成功了。他生活在评判与被评判之中。所以他做事不是考虑,事怎么做是对的。
所以孔子那时候“入太庙,每事问”,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别人误会他。甚至就算误会了也没关系,那太庙里的真的每件事你都知道吗?也未必吧。所以知道的再确认一下,不知道的再问一下,对于你来讲其实并没有损害,只不过是让你能够把这个事,做得更加准确。
05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对应《幸福的方法》
所以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那为什么一个“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呢?因为一个不仁的人,他没想明白,他没有通达,他把幸福和外在的环境对应起来。
他以为有钱了才能幸福。你看,如果一个人以为有钱了才能幸福,那么导致的结果是只要他处在约束当中,处在糟糕的环境当中肯定不幸福。
所以这句话要理解它的话,去读《幸福的方法》,你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也有一层含义,就是感受。然后“不仁”就是麻木。
以上选取的5句,你喜欢吗?
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目的就是打造自己的知识知识体系。阅读不同的书籍,你就能看到其他书籍的影子,就像这一篇所说的《论语》中的5句话就能衍生出其他的书籍,这就是触类旁通的力量。
读的书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
希望我们读的书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成体系化的,汇聚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启发心智,过上更好的生活。
齐帆齐年度写作营打卡第44篇 1507字,累计6589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