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糟鱼,骑车去超市门口附近,发现今天卖糟鱼的小摊子不在。随打电话问其在哪里。他说他刚刚离开那儿,现在在菜市场里。
我想我去菜市上找他吧,顺便买点本地洋葱以及需要的蔬菜。
骑自行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说到就到了。卖糟鱼的正在菜市场入口等着我。我对其说先去市场里面先买点菜,回来再拿糟鱼。
他说他需向里面挪一下,城管正在赶撵集市边缘上的这些摊子。
我扭头一看,可不,两三个城管正在把菜市边上的那些卖青菜、水果的摊位向里赶。每个小摊子也都慌慌张张地忙着在拾掇。
因我也急着去里面买我想要的蔬菜,没再看下去,推车忙向里面走。
今天不是集,时间也是晚了些,很多地摊已经卖完撤摊子走掉了。卖东西及买东西的人都不是很多。推着车子都有一种畅通无阻的感觉。
我从西走到东,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逛了所有摊位也没找到我想要的本地粉色洋葱。全是紫皮及棕黄色的。洋葱没买到,碰到了老豆角及想要的蔬菜,各买一些。
在我回到那个卖糟鱼的车子前时,发现城管人员已经不见了。刚刚清理的那一隅菜市一角,又被卖东西的地摊占满。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其实那些小摊子也没有霸占大路,他们只是在与菜市场接壤的人行道上摆地摊。这个人行道与菜市是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及放置一些隔离护栏以示区分。如果想让老百姓都按要求去摆这个地摊,理应做一些举措,制订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如赶集般,今天来撵几分钟,明天来例行个公事。除了对老百姓留个可恶的印象,甚至挨几句国骂外,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让我又想起南湖附近的那个早市。前段时间有四五天的时间,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几个城管人员就来这里赶撵这些小地摊。
那些天里,每一个卖东西的摊位只要看到这些城管,都如同以往的老鼠见了猫(现在的猫与老鼠都成了朋友),推起车摊四处逃窜。
这个早市每天存在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即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市容,城管却非要将其取缔。
可结果会怎样呢?早市在消失了四五天后,又如春天鲜花般繁华盛开起来。
老农们自己种的、自家产的为数不多的农产品,政府不给划定区域为其方便交易,他们自己就如无限分裂的细胞,一个摊位,两个摊位,三个摊位,慢慢地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市场,袖诊般的交易场所。
不论是南湖早市还是今天的集市,城管这种即不治标更不治本的管理有什么意义呢?是闲得无事,不得不找点事做,还是为了在每天的日志中有点内容可写?
与其做这种没点实际意义的无用功,没有任何价值的管理行动,不如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可行的一隅为老百姓放开固定时间的交易场地,在集市上放置一些隔离栏划分清楚能与不能的警示。复杂问题简单化,矛盾问题化解化,互利互惠、于人于己都方便,总比一些表面现象要实在的多。
(2024齐帆齐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