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释义:孔子说:“小子们,在家的时候要孝敬爸妈,出门在外要友爱兄弟,少说废话,讲究诚信,爱戴身边的人,多跟有仁义道德感的人在一起,这些都做到了,还有时间,就多读会书。”
1、谈居家和外出:入则孝,出则弟。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发形势下,很多人都被迫困在了家里,不得不和父母共处,这下可热闹了!
宅家一旦渡过双方忍耐期,爸妈“无条件关爱”犹如滔滔江水,如:
直接闯进房间:几点了,还不起床?
一边帮你扒鸡蛋,一边:快点吃早餐了!怎么就吃这么点?
自己一边刷手机一边说: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上班也这样吗? ......
代际沟通,是社会学的问题,需要专门讨论的,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孔老夫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老爷子答案很简单,就是孝。怎么才算孝呢?《论语·为政第二》提到了不同的人问孝,有 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针对这4个人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孝,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你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具体我们后期原文再谈。
如果有事与兄弟(姐妹无法外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外出打拼,要尊重兄长,一切听兄长的话。所谓:长兄如父。这是指古代礼仪的长幼尊卑秩序。没有这套礼制,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是不可能的。现代人看起来迂腐,实在不知其中的深刻嵌套关系。
2、谈自我修养和交友原则: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少说话,是儒家倡导的品德。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言多必失啊!儒家强调行动的能力,下文会讲到。信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所谓:仁义礼智信。这个依然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合作。随着信息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信成为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本。泛爱众,杨伯峻先生翻译为:博爱大众。我个人觉得欠妥。儒家不讲博爱,儒家讲有差别的爱。我对父母的爱,肯定比对岳父母的爱要多要强。博爱是基督倡导,是无差别的爱。这恰恰是儒家反对的。泛爱众,是指爱你身边的人,古代社会身边大部分都是亲人。由自己身边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圈。亲近有仁德的人,儒家做朋友是有条件的,叫“无友不如己者”。很多人说这是错的,我不搞学术,不做考究,只讲智慧。先别急着反驳,先从自己的内心仔细检视一下,你愿意结交什么人?也许这条经验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注意,孔老爷子谈的还是仁德而不是能力。话不能再深说,再聊就真该被骂了。
3、谈文学修养的前置条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前面我们说的这些事你都干了,还有时间和精力,干什么?学文。注意是有余力,也就是把前面讲的居家、外出、自我修养、交友等都做到了。仔细检查一遍这个清单:我从出生到现在上面提到的几条,哪条敢说做好了?不孝,不爱、不仁、不义,恐怕是常态吧?具体拿孝来说,对照一下:经常给爸妈甩脸色吧?这么一检查,我的天啊!自己简直就是个畜生啊!哪配再学文!还有孔老爷子并没有一条道把你堵死,后面我们会谈到:文质彬彬。
什么是文?什么是文化?文就是先贤的智慧。对于孔子来说,文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留下的智慧。老爷子一生的愿望就是恢复西周礼制。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拿先贤智慧来洗礼、浇灌、熏陶,直到这些化为你自己身体力行的一部分。
(完稿:2020.5.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