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成就着个人,而个人有时也难免被时代所裹挟,甚至为某种源于集体的平庸之恶所吞噬,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建国以后,与多数的时代青年一样,张冬生投身到火热的政治运动中,并以出色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开始展露头角。但火热地激情之后,张冬生也进入了理性思考,甚至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开始规划。
1951年,在沅陵参加完土改工作后,张冬生回到了湖南大学。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信心爆棚,将土改工作时的热情和激情延续到学校的工作中。
土改工作中,张冬生激情满怀地发动农民斗地主,斗浮财,斗恶霸地主,培养农民干部,并成立农会,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回来分给农民。回到大学后,这一套当时流行的斗争哲学,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他。
1950-1951年期间,农村土改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显示土改的威力,各地农会组织到处收集信息,把本地在外工作的人抓到乡下审问、批斗。大学是知识分子的汇集地,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经常有地方农会的干部到学校来抓人。
在当时火热的革命氛围下,湖南大学有关领导也多次指示,要张冬生等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积极收集有关情况并提供线索,加上张冬生本就是贫苦农民出生,天然的阶级情感支配下,他和许多年轻的革命者一样,做出了现在看来充满荒谬的误判。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家里那样穷,从小连饭都没有吃,书也没有读,能够当教授的家里肯定很有钱,有钱就是有地,有地就是大地主!”
以此类推,学校的名教授特别是名人的后裔,就天然被贴上原罪的标签。
张冬生带上有色眼镜就发展自己的数学老师有问题,他不仅那么抽象的数学讲得头头是道,而且穿着时尚,夏天的衬衣还是薄薄爽爽的的确良。他马上找到教授家乡的农会,果然是地主的儿子。教授被家乡农会抓回批斗,但知识分子的高傲气节怎么会违心承认他有剥削行为呢?最后被打了个半死,差点被学校开除。
首战成功,张冬生信心高涨,他决定抓更大的鱼。他很快发现,学校里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曾姓教授的嫌疑不小,不仅家里是大地主有家产有佣人,更致命的的是,他是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后代!
曾国藩,湖南双峰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一生共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曾氏一门,名动近代。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曾国藩本人早已被视为封建皇权的捍卫者,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肯定是家乡土改农会干部的重点对象。
一天晚上,敏感心极强的张冬生正准备向学校举报曾教授的情况之时,匆匆忙忙,突然在学校的走廊上与人相撞。由于年轻力壮,张冬生一下将那人撞倒。他不好意思,连忙将那人拉了起来,定睛一看,原来一位非常儒雅的教授。
教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从地上捡起被碰掉的眼睛,看看张冬生:“年青人有什么事这样急?我骨头硬,你没有受伤吧。”
“真是对不起,教授贵姓,到时去看您。”
“我姓曾,中文系的。”
“啊,您就是曾教授,曾国藩的后人。”
张冬生心中一震,我要举报的就是他?但他慈眉善目,不像恶霸地主的后代呀。
“没有关系,欢迎来时间来交流。”曾教授以为张冬生还在内疚,就笑着安慰道。
仅这一刻,始终以斗争眼光看人的张冬生,心中微微颤抖,脑海里闪过了一思亮光:“地主的后代不一定是坏人呀,我没有根据的举报这样的教授,是不是有问题呀?”。
但他不愿意就此放弃,他要通过与曾教授的交往,深入了解。后来,他发现曾教授不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他父亲也是大学问家,并不是地主。随着交往的深入,越来越证明了他的判断,他差点冤枉一个好人,那可是要人命的大事呀。他为他曾经的幼稚与狂热感到深深的自责,这也改变了他对另一个教授的看法。
本来,张冬生根据有关领导的旨意,盯上了一条更大的鱼:一位大名鼎鼎的袁姓教授,他想他的爷爷应该也是大地主,因为他所在的族群,竟是复辟帝制的袁世凯的后裔!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倒行逆施,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后来,在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郁郁而终。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而儿孙的后代就更是根深叶茂,繁衍众多。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早年在德国留学,通晓德语英语,回国后也官运亨通,为了自己的前程,不顾属相相克,娶湖南巡抚吴大微的女儿吴本娴为妻,并繁衍一众后代。袁氏后人,在全国,特别是湖南各界都有相当成就。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袁世凯的是非功过,近现代史学家已有较为公允的评价。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袁大头”的形象则近乎等同于复辟帝制的不赦之恶。历史罪人之后的身份一旦坐实,袁教授哪里还有丝毫的容身之处?
就在张冬生准备联系袁教授家乡农会的时候,发生了张冬生与曾教授的故事,通过接触,张冬生发现袁教授不仅人很好,而且在数学领域建树颇高,最终,他也改变主意,不仅没有举办袁教授,也成为他的好学生。
应该说,张冬生与他本来所要举报的曾、袁二教授,并没有丝毫的个人恩怨和瓜葛,他是怀抱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和革命热情而行,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也并无太多的可指责之处。但他能够通过观察,改变自己的想法,确实难能可贵。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判断,决策,但做人的底线决不能突破。
经历风风雨雨后,张冬生慢慢成长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