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怎么办?”
一位母亲向我述说,每当五岁的孩子不开心哭闹之时,都固执的不听哄劝,无休无止。一开始,她尝试了很多方法,无一见效。有一次,在她走投无路时问了孩子一句话:“那你说怎么办?”没想到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有时他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干脆什么要求也不提,从此忘的一干二净,又尽兴去玩他当下感兴趣的东西。
这个问法,屡试屡鲜。
她好奇问我:这是为什么?
我的直觉反应:这句问话正是孩子内心所需要的,切中了命题,所以不再哭闹。
为什么“你说怎么办?”就是孩子在那个当下真正需要的?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当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被看见和被尊重。”你说怎么办?“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孩子,让他的注意力回归自我,去关注自己”想要什么?“因此感受到了被重视。
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也许妈妈这句问话行为本身所展示出来的体贴和尊重,已经让孩子心满意足,放下一切。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唯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别人都在猜测。也唯有自己才拥有处理自己事情的绝对权力,别人只能督促。
你说怎么办?“你猜我想要什么?”
我想起儿子两岁多时发生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身体不适,又忙于工作,忽略了亲自带孩子,多数情况下由保姆陪伴。
一天晚饭后,儿子无缘无故开始哭闹,怎么哄劝都不管用。我想起资深同事传授的经验: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别理他,过段时间他哭的没意思自己就好了。于是我便在黔驴技穷之时,索性让他折腾,而我则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热闹,平静等待他自编自演的节目结束。
没想到,他不仅没有结束的意思,反而越哭越凶,并且跑进卧室,关上门继续闹腾,先生哄他拒绝,保姆劝说无效,看来非我不可。可是我内心纠结:如果将就,以后怎么办?坏脾所不就是这样练成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已经歇斯底里,上气不接下气。先生着急了:“再哭下去,有可能背气,什么好脾气坏脾气,哪来那么多道道,先救命要紧!”
我赶紧起身,跨到卧室门口,才发现他身体横在门后面,若大的门只能打开一个小缝。使劲推又怕把他夹伤。
我说,妈妈来抱你了,赶紧起来把门打开。无效。我又说,你开门,要什么妈妈都会满足你。依然无效。
我开始仔细感受他哭闹背后的东西,揣摩他想要什么?然后本能说了一段话:
“妈妈知道这段时间没有好好陪你,也很少抱你。真的对不起,但是妈妈真的很爱你,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你把门打开,妈妈好想抱抱你。“
没想到,两岁多的儿子听到这段话,哭声渐渐停止,片刻卧室门缓缓打开,他满脸疲倦站在我面前,脸上挂满了鼻涕和泪珠。我一把将他抱起来,紧紧拥在怀里。
我庆幸,在经过一翻挣扎之后我猜对了。
其实,孩子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想让妈妈多抱一会,多点感受到妈妈的体温和关爱。
无法猜对怎么办?
即便再用心的父母也有猜不透孩子哭闹背后原因的时候,毕竟不是一个大脑,“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这个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很多不明情绪是由身体直接感受来的,叫原始情绪,这些感受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明白,更是无法表达。面对孩子无厘头的哭闹,父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接住,接住、再接住 ;挺住、挺住、再挺住!心理学上称之为“抱持”。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身为父母,我们也是普通人,一样有情绪、有限制,孩子的哭闹会一点点消耗掉我们的耐心。尤其在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
耐心是什么?是父母无限的关爱。当耐心一点点消耗时,父母要不断往内心注入爱,持续浇灌你的韧性和温柔,让内心的爱丰盛富足,源源不断。这样的陪伴终会让孩子感受到:哪怕父母没有理解到我的需求,但那份没有条件、无休无止的爱,就是我最渴望、最想看见的。因为我从父母的态度里看见了自己的无比珍贵。
留念我很欣赏台湾作家兼心理咨询师黄锦敦老师的观点:父母之爱由本性和理性两部分组成。
有一部分爱来自天性,可以让父母不求回报的爱着孩子,甚至关键时刻可以用生命去保护孩子。有一部分爱却来自大脑的决定,当孩子无厘头的哭闹让我们心烦意乱、甚至情绪几近崩溃时,我们要抱定主意:无论多棘手、多艰难、多漫长,我们都不会放弃关爱,依然温柔以待,直到他们那个情绪的浪峰掀盖过去。
用这样的耐心和接纳告诉孩子:无论你怎样闹腾,你都是我最心爱的孩子,因为爱你这个人,所以你身上发生的一切,在我这里都全然接受,不足挂齿。那是你成长的组成部分。
我以为,这样的看见才算透彻;这样的关爱才算完整!
特别申明:本人在简书上所有发文均属原创,谢谢阅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