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前就和同事规划了元旦理发的事情。如今终于实现。10点多我们在地铁口相见,然后一起前往理发店。理发店在写字楼的17层,这和我原本的印象不同。在我的刻版印象里,理发店都是在一条街上,独门独户的一家店,没有楼层的需要。
理发店面积不大,约二三十平。不过客人还是蛮多的,客人以女性维修,理发师则是男性。一见到人多的场面,内心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心脏立马悬浮在了半空中。好在,天气还好,我就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看着窗外的美景等待着。
同事是想软化,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等理发师把软化膏涂抹完她的头发之后,就开始理我的头发了。
我的需求比较简单,就是剪短、整齐一点。因为上次是自己剪的,所以总有几缕头发意外地较长与突出。
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想过放弃说这次要不我就不剪了,只需要等待着同事理发结束就OK。可是,既然来了,又想尝试着自己向前迈一步,毕竟新年新气象,也想见证能够自信一点的自己。
于是,开始接受接下来一系列的洗剪吹+造型服务。在洗头发的过程中,有感受到内心的些许痛苦,而且重大的头经常一遍两遍地抬起来,着实有点费力。既然体验是痛苦的,为什么还要去体验呢?说的难听点,是自讨苦吃;说的好听点,大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通往自信的道路不会是快乐的。
洗完之后,就是剪发的过程。之间,理发师会首先挑起话题聊天,以打破两人之间的尴尬。一般的话题都是:上一次剪发是什么时候?有没有烫染过?发质如何?等等关于头发的问题。也有问到个人问题,如现在住哪个区域?老家是哪儿?等等通俗的话题。
我是个话不多的人,只会偶尔搭上几句话。其余时间,则是偶尔地闭上眼睛,感受头发的运作(头发像一把草,被夹板夹着往外薅,但从不会薅出地面);偶尔地睁开眼睛,看看正在理发的自己。可能是不自信的原因,得需要一段时间才有勇气看向镜中自己的面容。
当看到镜中的自己的时候,我会习惯地抿下嘴。或许,理发与抿嘴是非常搭配的行为。因为没有涂口红,面容显得有点苍白,再加上屋里的闷热,双颊开始泛红,有点像喝酒时的自己。
有时觉得自己的面容不算差,为什么就是自信不起来呢?考虑到口罩这层“保护色”,它可以保护我左边脖子处的疤痕不被外人看见,所以我才有底气来理发。
理发是个大众行为,是在很多人的场景下完成的。而前两次,我都是去很小的理发店,只有一个理发阿姨,顾客很少。那种情况下,我才有勇气把“保护色”摘下,让左边脖子处的疤痕享受到正常的呼吸。而现在这种情况,人太多,而我又是充满不安全感的个体,所以从进入理发店开始到出去,口罩全都挂在脖子处。这也是我有勇气来理发的一个原因。
理发完,看着镜中的自己,心里在想:如果我今年努力变瘦,身材超好,把自信的精气神表达出来。或许那时,我才会有勇气摘下口罩,摘下从十九岁到现在的保护色,从而会遇见更加真实的自己。今年会实现这个目标吗?
考虑到下午还有事,到了快十二点时,我就离开了。那时同事还在做头发,而理发师也说预计得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本来还想着借这次见面,聊一聊工作中的事情,吐槽一下,看来也只能约在下次了。
走出写字楼后,能感受到头发的轻盈。不知道是心理感受还是自己的身高(172cm),能看到几个路人看向我,我在想或许这就是理发完的神奇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