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他认识到,洋人的到来标志着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天或者说造物的安排。他说,“洋人之患,此天所为,实非一手一足所能补救”。这意思其实也就如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曾国藩还不知道“全球化”这个词,但是他已经知道这些洋人不可能如同历史上那些蛮夷一样被消灭或者驱逐,因此不能指望单纯以战争解决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有这种雄才大略的眼光看待或看穿我们时下的问题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曾国藩就已经开始了“师夷长技”的过程。早在创办湘军水师之初,曾国藩就非“夷炮”不用,水师非船炮齐备不出,最后终以重金派专人从广东购来大量洋炮,并克服重重困难把它安装在炮船上,很快将千里长江控制在湘军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他认识到,“师夷智”不能停留在购买使用西式武器阶段,而必须深入学习研究西式武器背后的秘密,也就是进入学习掌握西方科学和技术阶段。只有把这些秘密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与洋人平起平坐乃至战而胜之的可能。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异常难得可贵,在当时应该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性。我们处在自己时代,有超越自我时代的思路和眼光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