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4 袁君
昨天从妈妈讲故事给孩子传递爱的角度,写了“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今天引用书中松居直先生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幼儿时代,松居直的母亲常常为了哄他睡觉,给他读《儿童之国》图画杂志,读里面的童谣。他想听什么母亲就读什么,同一个地方反反复复地读,读四遍读五遍,直到他睡着为止。
就是这段经历,让他体验到用耳朵听绘本的重要性: “与阅读相比,耳朵的倾听更能迫近语言的本质,而我在幼儿期,通过耳朵真正获得了快乐的语言体验。”
他由此得出结论:“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和别人给他读,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
虽然从儿子一岁多到现在四岁,我都坚持自己给孩子读书,除非自己实在没时间,才会给孩子放音频故事,但我只是认为,一来孩子还不会自己读书,二来任何音频都抵不过妈妈的声音,因为这是孩子最熟悉最喜欢的声音,而且要给孩子读原版的图画书,这样孩子才能享受读图的喜悦,这是任何音频和视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是读到松居直先生这段文字,我想恐怕等孩子能够自主阅读以后,我也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读绘本了。
松居直先生认为拿在手里的绘本并不是真正的绘本,真正的绘本产生于别的地方。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段文字让我颇感惊讶:
“当孩子是读者的时候,他自己创造出绘本。就是说,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因为绘画有线条、形状和颜色。大人是看画,孩子是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用耳朵听到的语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语言的世界,在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
回想与儿子共读的经历,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看绘本是在读画,大人是在看画,如果不借助文字连画都看不懂。我终于明白为啥孩子总是能更关注到绘画中的细节,并且比大人更容易读懂绘本。成人固有的思维已经让我们的想象力枯竭,而孩子是在用耳朵听到的语言和眼睛看到的语言,创作自己的绘本。
回想起参加过的绘本工作坊和训练营,听过很多领域内精通绘本和擅长讲故事的老师读过绘本,很多绘本自己都读过,听前辈们读却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不禁为绘本的魅力啧啧称奇。 而且自己在给孩子们做绘本故事会以后,也会得到家长的反馈,说自己在家给孩子读过同样的绘本觉得平淡无奇,可是听别人讲却觉得特别有意思。
为什么自己读和听别人读的体验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
“绘本在自己阅读时,语言和绘画之间怎么着也有一道沟壑。因为会出现时间的落差。所以很难将二者融为一体。但是,别人读给自己听的时候,当场就能将二者合一。于是,孩子在心里看见了活生生的故事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绘本的世界。绘本中被印刷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地活动着。用耳朵听来的语言,不断地使画面活动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世界。”
原来以前我对绘本的理解如此肤浅,原来绘本竟是这样产生的,我是多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绘本的力量竟然如此神奇,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绘本讲师的使命,把更多美好的绘本读给更多的人听。
这也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给儿子读过几十遍的绘本,儿子明明可以倒背如流却说读不懂,一定要我读。我不禁开始反省自己为了省事偶尔偷懒让儿子自己读绘本,儿子却嘟着小嘴不乐意,以后无论孩子多大都要坚持给孩子读绘本,让孩子能够一直被绘本的魅力所感染。
我曾经在正面管教的课堂,听到一位妈妈说起自己的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图画书,但是妈妈认为读图画书太幼稚,而人为阻止孩子读绘本,过早让孩子接触文字书,结果让孩子错过了读绘本的乐趣,跟我们谈起的时候懊悔不已。
身边确实有很多妈妈急功近利,急着教孩子识字,读文字书,并强调让孩子自己读,自己读,边读边识字,锻炼阅读能力,并且以孩子能认识多少字为炫耀,殊不知这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
愿我们放下功利,用自己的声音给孩子读绘本,一起享受绘本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