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和司马迁,他俩命运关联,惺惺相惜,在人生命运的生死关头,都悲壮地选择了生;一个很遗憾未能实现夙愿,一个终于完成了人生理想。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被授为骑都尉,但是隶属于汉武帝爱妃的哥哥李广利统辖。李广利是一个嫉才妒贤又心胸狭窄的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
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兵攻击匈奴,以李陵的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但李广利却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他对汉武帝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
武帝却说:“没有马匹拨给你。”
李陵就说:“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发,很快与单于三万骑兵遭遇。李陵指挥若定,用弓箭设阵,杀敌几千人。第二天,又杀敌叁仟。单于看到对手如此强劲,以为是汉军主力,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以一当十,连战连捷。
以少敌多,形势必然越来越危险,李陵的部队也死伤很多,但原定的援军迟迟不到,此时又出现叛徒,告诉单于李陵只有几百人了,于是单于发动攻击,将李陵团团包围,李陵叹息“无面目报陛下”,选择了投降。
在那个生死关头,选择生,其实比选择死更难。试想,他在沙场一死,也就算完成名节,不受非议。但,他有他的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一身武功,不能发挥,不能报效汉室,他是希望假装投降,靠近单于,今后能有机会挟持单于,为汉室立功。
但汉武帝没有理解,群臣也没有理解,只有司马迁是理解李陵的,他为李陵说话,他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确实,后来李陵遇到苏武时也说,本想挟持单于。如果汉武帝理解李陵当时的心境,采纳司马迁的真情真言,李陵一定会重归汉朝,甚至立功而返。但当时没有理解,更进一步后来又发生了更大的误会,汉武帝就杀害了李陵全家,从此李陵也无法再回汉朝,最后病死他乡。
而司马迁,正是因为为李陵说话,也被投入大牢;并在杀李陵全家时,也被定罪当斩。但司马迁也不甘心啊,面对处死,虽然名节可保,可就无法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他自己的人生理想。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令,一直想要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大约二十岁就出外游历,足迹遍及江淮、中原、西南,收集了大量史料。
司马谈病危之际,不住叮咛司马迁,要求司马迁继承他的事业,撰写史书,并说“此孝之大者”,司马迁也含泪答应,父亲一生未竟的事业承接在自己身上,也一直为此在努力,在被定罪时,已经写了7年多时间。
司马迁想到周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孙子遭膑脚之刑后写《孙子兵法》,更想到人终有一死,但“死或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毫无意义。
按照汉朝的刑法,死刑可以用宫刑来替代,这宫刑,在当时其实是比死更大的屈辱,司马迁忍辱负重,选择了宫刑。如果意志力稍弱,选择一死了之,中国历史就少了这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