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张素民说:
我生平的第一嗜好,是读书;第二嗜好是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批评别人的思想。
读书过程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批判,就像张素民说的:
然第二嗜好是跟着第一嗜好来的。
如果你不读书,对于很多问题、新闻,都没有自己的思考,都会忍不住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的。
最典型的例子,当你刷短视频或者看一篇文章时,是不是忍不住打开评论看一下,看看大家对这件事是如何评价的,是怎么考虑的。
而这件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你的判断和思维。
但是如果你经常读书,在读书中获得了很多想法,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到了很多技巧,学到了一些理论或者思维模型,学到了别人的观点,那么可能就会丰富我们自己的认知。
在这个基础上,就会萌生出更多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此时的思考才是有效率的,至少没有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给予读书和思考产生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想法,甚至在读书过程,也会产生很多灵感。
我们会自认为对某件事有了属于的思考,但是你没办法去判断对错,通过读书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想法或者思考,别人早已经有了论断,要么对,要么错。
你读书越多,获得的知识观点越多,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渺小,对待任何观点或者说法,都保持谨言慎行。
相反,如果一个人读书少,获得的思想就少,更多是活在自我的偏见认知中,甚至还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缺少认知,听不进任何意见。
这也是著名的“达克效应”所阐述的道理,简言之,懂得越多越低调。
很多真正拥有高深学问的人,往往更加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他们也往往更加谦逊和接地气,愿意接受任何观点。
因为他们通过读书,通过不断去实践,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明白了世界的博大,知道了知识海洋的宽阔,也懂得人性。
只有懂得了这些,他们才知道愿意开放心态,坦诚去接受一些,而不是故步自封,总活在自己的认知中,还不自知。
一个人读书少,接受的道理就少,那么就越容易被某一种说法所禁锢束缚,听不得别人其他的不同意见。
而读书多,则接受的道理观点就多,在这种庞杂中,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或者意见,而出现左右摇摆,更容易清楚自己到底如何去判断,如何接受。
同时,读书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不是过分功利。这也是很多大家的看法和观点。
比如著名翻译家傅东华曾经说过:
读书是完全为己的,绝不是为人的;与其说读书是一桩工作,毋再说是一种享受妥当得多。明白了这一点,别的一切就都成了废话了。
通过读书,让自己明白更多道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境况下,尽可能多地帮助自己,帮助他人,获得精神上的抚慰,这本身就充满了非常大的意义。
或许这听起来像是大话,那么单纯为了让自己更有气质,懂得更多,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都是一种价值。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思维,可以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拥有更加完善的品行,这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
当你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那么对待一些琐碎小事时,就会表现的更有理智,而不再过于莽撞了。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