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面长远效应”必须忍受“负面即时效应”。应当计算长远目标价值,与眼前短期享受加以比较,明白眼前忍受一点儿痛苦可以换取更多长远利益。集中关注和我们利益攸关的事情,工作时就能想到工作完后我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些都是理性的结论。
可是,人类本质并非如此,经常非理性的处理事情,产生情绪。
行为经济学想通过理解人类的弱点找出更人性化、更现实、更有效的方法抵御诱惑,增强自制能力,最终得以实现各自的长远目标。能够理解自己找不到正确方法来克服自己错误的原因。当对行为背后的动因和误入歧途的缘由有所理解,就能更好的把握金钱、人际关系、各种资源、安全和健康。
行为经济学的目标:努力了解我们到底如何运作,更充分的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人们更好的做决策。理解影响行为的各种非理性力量是改善决策的第一步。
第一章: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为了提高业绩:
保持较低奖金no
单纯薪金制no 会消除过度激励的后果,失去业绩与薪酬挂钩的好处
折中:每次少,次数增多。或者按照某一段时间平均值。
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从活动中找到快乐会影响努力的程度,相反,把有同样热情和欲望的人放到无意义的工作条件下,会非常容易扼杀这项活动在他们心中引发的快乐。
如果你是一个经理,诚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够了。如果想做的巧妙一点,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闻不问也可以。相反,想调动积极性,让他们齐心协力,那么必须重视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争辩,劳动分工这种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对提高生产效率能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
1844年,卡尔·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的重要性,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以及生产过程相分离。这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劳动分工这可以创造局部效率…但同时会付出代价。亚当谈到的劳动多以简单生产为基础,与今天的知识经济关系不大。当今这么做会使雇员失去顾全大局的责任心和目标感,以及成就感。
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可以提高效率。
第3章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半成品烹饪”—“70/30黄金分割原理”:桑德拉·李认为,疲于奔命的厨师为了节约时间在烹饪过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和30%自己独出心裁的加工,就能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投入劳动会产生依恋,在这里把劳动引起的对价值的高估称做“宜家效应”。工作的重要程度和某一类产品需要的个人投入有关系,投入劳动和努力越多,凝聚的价值越高,感情就越深。劳动经常可以产生长远的满足。
第四章 自我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牙刷理论: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谁也不想用别人的牙刷。
尼古拉·特斯拉在爱迪生指导下发明了交流电。但是爱迪生对于交流电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声讨,竞争意识太强,过度沉湎于自己的见解。
非理性是天使也是魔鬼。正面来看,如果能够理解在工作和思想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可以引发专属感和自豪感,就能鼓励自己或他人怀着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负面来看,如果懂得操纵别人的专属欲,就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的为他做事。只需要引导一件事或一个想法是他想出来的,他就会心甘情愿做下去。而且一旦迷恋,需要灵活时很可能不会随机应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