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侯白撰《启颜录》有则颇有意思的记载:
晋诸葛恢与丞相王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以不言葛王,而言王葛。”答曰,“譬如言驴马,驴宁胜马也?”
意思是,晋朝的光禄大夫诸葛恢与丞相王导,二人因为族姓排列的先后顺序而发生争吵。王导说:“为什么不可以称葛王,而非得称王葛呢?(说明我们王氏家族的享誉一直胜过你们诸葛世族呀”)诸葛恢回答说:“譬如称谓习惯上的“驴马”吧,驴倒是在前,但能说明驴就胜过马了吗?”
哈,两位大人物挺萌萌哒,小孩子的嘴仗似地。 不过,两位的家世都非常显赫,如果真pike一下,倒也不失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先说诸葛家族。该支诸葛氏原为葛氏,祖籍山东琅琊诸(城)县,后从琅琊诸县迁至古齐地阳都城南之葛坡,故由此而得“诸葛”之姓。自东汉末年至东晋的延续情形是:
诸葛珪,妻章氏,生三子二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长女适蒯祺、次女适庞山民。
诸葛瑾,妻待考,生三子:长子诸葛恪、次子诸葛乔、三子诸葛融。
诸葛恪,妻待考,生三子: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三子诸葛建。
诸葛乔,妻待考,生一子:诸葛攀。 诸葛攀,妻待考,生一子:诸葛显。
诸葛融,妻待考,生三子:佚名待考。
诸葛亮,妻黄氏,生二子一女:长子诸葛瞻、次子诸葛怀,女诸葛果。
诸葛瞻,妻待考,生三子:长子诸葛尚、次子诸葛京、三子诸葛质。
诸葛均,妻林氏,生一子:诸葛望。
诸葛玄,待考。
诸葛(名失考),妻待考,生一子:诸葛诞。
诸葛诞,妻待考,生一子:诸葛靓。
诸葛靓,妻待考,生二子:长子诸葛颐、次子诸葛恢.......
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诸葛亮,不过,诸葛恢并非诸葛亮的直系后代,而是诸葛亮族弟诸葛诞的亲孙子。 要把上述涉及的名字一一都予介绍显然不可能,篇幅太长了。只从诸葛恢的爷爷开始简介一下吧。 诸葛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诸葛靓,字仲思,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诸葛诞叛乱后被诛后作为诸葛诞唯一的子息入仕东吴。吴亡后投降晋朝,但因父仇而终身不仕,时人称许他至孝。诸葛恢,东晋晋愍帝时曾任尚书令,咸康八年(342年),受晋成帝遗诏与庾冰、何充等为顾命大臣,一同辅佐朝政。晋康帝继位后,加任侍中、金紫光禄大夫。
再说琅琊王氏家族。还记得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吧,“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王谢”就是“王(导)家族”和“谢(安)家族”。西晋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士族集团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导的堂兄弟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南下“开辟”了根据地。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九十多万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王导本人曾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不过,这支王氏家族在王导之前一直没什么名气,倒是后来延续之隋唐倒是越来越兴旺。
诸葛家族和王氏家族简单情况就这些。应该说,“葛王”确实比“王葛”更加贴合实际,诸葛家族此前的名声相对要更加响亮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