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多书,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刚读完的书,想跟朋友聊聊,却未能归纳出大意和重点内容;一本书,读的时候觉得很好,想着看完再重读,却找不到时间再读了,因为刚又买了一堆书;而买书时,看到网站促销活动就一下买很多,翻看却发现,有些书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些都是我经常碰到的“读书烦恼”,你是否跟我一样呢?
在运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倡的“笔记本读书法”之后,上述烦恼基本上迎刃而解,而且每读完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作者奥野宣之是“笔记本作家”,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他倡导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都用笔记本记录下来,让突闪而至的灵感用文字表现,跳脱抽象状态,成为自己的创意材料。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累积销量50万册,在日本引发“笔记风潮”。
“笔记本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本普通笔记本和几支笔来记录读书过程。我曾经也用笔记本做笔记、写读后感,每读一本书就用一本新的笔记本,同类的或者同系列的书,分别在不同的笔记本里,造成我寻找资料的困难。而作者提到,关于读书的任何信息,都记在同一本笔记里。就好比一个小孩放置玩具的有盖塑料箱,里面堆满心爱的玩具,要找也很容易。作者也做了一个类比,说一个人只能用一个钱包,如果将信用卡、现金、医保卡、会员卡等等分别放在四五个钱包里,用起来根本不方便。
“笔记本读书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按照时间顺序书写,方便日后查找,里面可以书写任何内容,也可以剪贴报纸杂志。作者将这个方法分为五个步骤:1,选书;2,购书;3,读书;4,记录;5,活用。
起初,看到“选书”、“购书”也属于读书法的步骤,我很纳闷,但读完这本书,我立即明白,单独列出这两个步骤非常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根据书里方法实践后,把步骤合并为三个。
步骤一,选书和购书
平时我选书,都是从报纸和网站的新书推荐,还有读到不错的书评里提到的书籍,这两个地方选,然后到常浏览的购书网站,收藏这些选好的书,如果已满免运金额就下单。但渐渐发现,有一些书并不是我所期待的内容。
如何选书奥野宣之指出,选书的关键是先搜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比如关于某个主题的书;突然想看的书,正在看的一本书里提到的别的书,这些信息通通写进笔记本里,或者用便利贴记下,贴在笔记本里。这样的记录,作者称之为“随想笔记”。写“随想笔记”其实是训练自己对事物敏感反应的过程。作者强调,“对事物的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也只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想法。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将这些一闪而逝的想法记录下来,可能在将来会用得到。
作者也建议把书评剪贴在笔记本里,因为书评能帮助自己理解这本书。
搜集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制作购书清单。用word列出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即可,打印出来,折叠夹进笔记本里,方便自己到书店购书。
列出购书清单很简单,但作者把这个环节视作不可或缺的一步,原因有二。第一,认清自己想读这本书的理由和需求;第二,找到真正想读的书,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购买。采用“列出书单再去买书”这个方式,我则不会头脑发热,少买了很多不想看的书。所以,购书清单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作者补充道。
拿着购书清单就可以进行购书。购书清单经过一段时间累积,或许有些书已经不想买,可以直接划掉。其他想买的,无论在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按照清单上的书名购买,很想看的马上买,犹豫中的就等下一次买,这样还能节省时间。我还发现另外一个好处。网上书店经常做促销活动,比如买200减免100。以往我总要为了凑单随意选择,现在可以在清单上面选,避免又一次买到不想看的书。
步骤二,读书和写笔记
步骤一关于收集资料,而这一步,则是真正制作读书笔记。作者总结出自己做笔记的心得体会,并且命名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即“摘抄+评论”。
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
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写读书笔记,先写以下三项信息: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以后回看,就一目了然,这本书是什么书。
摘抄前面画上一个圆圈符号,评论前面画星号,这样就很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书中原文,哪些是自己的评论了。
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这个笔记方法是用笔写的。作者补充了其他的剪贴式笔记方法,即把报纸上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剪下来贴到笔记本里。
对于书籍的封面设计,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腰封。每次扔掉花花绿绿的腰封,既感到可惜,但又觉得留着没用。作者却提出有趣的做法,就是把腰封剪成合适的形状贴在笔记本里,因为腰封上面印的信息也很值得参考。这样我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觉得腰封是鸡肋了。
步骤三,活用读过的书
我经常打算重读某些书,却迟迟未能行动,都是因为不断购书,新书的吸引力比较大,觉得看新书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能抽出空来读旧书。但这样做,却跌入只看书,不会用书的坑里。
读书的目的是将书化为智慧,成为自己的无形财产。但若看完一本就丢到一边,又匆匆翻看另外一本,这样的读书只能称为“集邮式”读书,看似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在大脑里留存、思考。
那么怎么才能体验到读以致用呢?作者说,这一点离不开读书笔记。前面已经讲述了如何做笔记,而笔记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重温一本书的重点、要点。
通过阅读笔记,磨炼原创思考
既然在读书过程中做的笔记,已经记录下自己的关注点和感想,只要多读笔记,就无须重新阅读已看过的书籍,毕竟,很少人能够做到花同样的精力和时间再去阅读同一本书。读笔记需要养成习惯,作者建议量化重读频率,可以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在重读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摘抄的选段中,现在的理解和过去感想可能会有差别;以前不理解的句子,现在能够彻底理解了。做笔记还能够训练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誊抄摘录书中段落和撰写感想时,不知不觉就累积写作技巧了。
把读书笔记整理成写书评,更能锻炼原创思考。作者用烹调菜肴作比喻,“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而接来下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一本书,从购买前的资料收集、阅读中的笔记制作,到多次重读笔记和撰写书评,这本书已然化为了自己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所以,“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笔记读书法”目的是让我们与书“深刻交流”,甚至在多年后,书里的内容还能影响我们;这个方法解决了“读过便忘”的读书烦恼;还能锻炼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运用“笔记读书法”,假以时日,读过的书就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财富。
网友评论